首页 -> 2007年第1期


物理学家下叉

作者:董玉洁




  在发现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的规律后,光物理学家非常激动,他想用理论指导实践,要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
  他兴冲冲地跑到河边,对正在叉鱼的渔夫说:“根据我刚刚发现的科学规律,你在叉鱼时应该考虑光线折射所造成的视觉误差,你所看到的水中的鱼的虚像在真鱼的前上方,所以你叉鱼时鱼叉应瞄向你看到的鱼的后方!”
  渔夫羞愧地摇了摇头:“先生,我听不懂您的科学……”
  光物理学家急得直搓手:“这样吧,你跟我到实验室去一趟,我用实验向你证实什么叫光的折射!”
  渔夫磨着他的鱼叉:“可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鱼下锅呢。”
  光物理学家一声长叹:“哎,新的理论新的科学就是这样不被接受啊!愚昧无知啊!”
  光物理学家大失所望地摇着头走了。
  渔夫按他的老经验叉鱼,晚上一家人吃着鱼。
  若干年后,运动物理学家利用一套精密的设备成功地测算出了鱼叉的运动速度和鱼的运动速度,然后建立了新的理论。
  运动物理学家找到了渔夫:“根据我刚刚测算出来的结果,叉鱼时鱼叉应该瞄向鱼的前方,因为当鱼叉接触到水时鱼受惊会加速逃窜,这时你必须把提前量考虑进去,我这里有一个公式,计算得非常准确!”
  渔夫一头雾水:“我实在听不懂……”
  运动物理学家说:“你跟我到实验室去一趟,我们一起测算一次!”
  渔夫说:“先生,我不能跟您去,今天是我妻子50岁生日,我必须多叉两条鱼回去……”
  运动物理学家走的时候,失望地落泪:“冥顽不化啊!可悲可怜啊……”
  渔夫还是按他的老经验叉鱼,一家人顿顿都吃鱼。
  不久,光物理学家和运动物理学家坐到了一起,在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精确地测算出鱼叉应该瞄向鱼的头部。
  他们携手找到了渔夫:“我们有惊人的发现,经过精确的测算,我们推演出鱼叉应该瞄向鱼的头部!”
  渔夫憨厚地挠了挠头,笑了笑说:“祖祖辈辈我们的鱼又都是瞄向鱼头的啊!”
  (选自2006年第18期《微型小说选刊》)
  
  赏析
  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读过这篇微型小说之后,大家想必体会得更加深刻。物理学家们躲在实验室里,分别从光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去研究鱼叉叉鱼时瞄准的方位,并且企图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去指导渔夫的叉鱼活动,结果却与叉鱼渔夫的实践相去甚远。渔夫迫于生计,必须每天都叉到鱼,只有这样,渔夫的全家人才不会挨饿。为此,他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技术。所以如何下叉,光物理学家和运动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得出的结论是不能算数的,只有渔夫在叉鱼的千百次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才最能令人信服。这篇小说主题深刻,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些理论家企图用僵化的教条主义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疑会以失败而告终。小说在构思上严谨精巧,作者虚构了两个物理学家,他们先后用自己脱离实际的理论去要求渔夫接受他们的叉鱼技术,可是渔夫对于他们从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毫无兴趣,感到迷茫和不解。最终,物理学家通过自己的精密仪器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可是这个答案早就在祖祖辈辈的渔夫的实践中运用着了。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两位物理学家和渔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理学家迂腐、僵化而又幼稚,还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强加给渔夫;而渔夫则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叉鱼,不为他们冠冕堂皇的理论所迷惑,不被他们的讥笑和嘲讽所动摇,默默地叉着自己的鱼,渔夫一家因此每天都有鱼吃,这就有力地彰显了本文的主旨。
  (王学安)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