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理解”是古诗鉴赏的前提

作者:王 俊




  根据平时的训练和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高考试题,认为古诗鉴赏的前提是读懂、理解原诗歌,而理解诗歌又可以从标题、注解和意象入手。
  一、紧扣原诗标题。诗文标题往往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从1994年以来,高考古诗文鉴赏都有标题。《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全国卷),表达诗人春夜闻笛引起的思乡怀远之情;《过香积寺》(2003年全国卷),写诗人拜访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孤寂清幽之感;《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心生怨苦;《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年江苏卷),“寄”有寄托、思念的意思,借助微风吹动竹子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题竹石牧牛》(2006年全国卷Ⅰ)描写画作内容石、竹、牧童、老牛,抒发诗人的独特感受。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词、曲一般有词(曲)牌和题目,但有时可以无题目,只有词牌或曲牌,而词(曲)牌与诗歌内容不一定有联系。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送卢梅坡”是题目,提示我们这首词是写送别的,题目与内容有联系。2006年全国卷Ⅱ《南柯子》,词牌作标题,与词的内容无关,描写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情况。我们在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用对比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在回答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时学生总是往昭君上扯,有的学生甚至怀疑老师的说法:“怎么跟昭君联系不上呢?”殊不知“昭君怨”是词牌名作标题。
  二、分析研究意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也可以是山川风物,可以是古物,也可以是古人,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中“归艭”、“钟声”、“江”、“青山”、“远帆”、“老鹤”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之意。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再看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我们可以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揣摩、品味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意境,是意中之境,境中之意。简言之,就是特定“情境”中的“意”,“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感。回答有关意境问题时,一定要从景、人、情三个方面考虑。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境清新、高远,充满生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幽静(悠远)、空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平淡中见深沉,生机无限。苏轼的诗词豪迈开阔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在他的豪迈中有时又流露出功业未成的伤感;辛弃疾诗词中的意境显得慷慨悲凉;而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则是哀婉缠绵;柳永诗词的意境则是缠绵情切。
  三、充分利用注释。一般来说,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写作背景,帮助考生理解古诗,以降低难度。不过,历届高考试题较少有提供注解的。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提供的注解都是帮助理解古诗文本内容的。“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张伟明《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与现代文阅读考查一样,古诗歌阅读“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的古诗鉴赏题答案不是游离于诗歌之外,任你想象,而是要在诗歌文本本身寻找答题依据。例如,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1)前两句描写音乐很受称道,试作简要评析。
  (2)有人说此诗意在赞美,也有人说此诗旨在讽刺。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1)首句运用通感手法,借“纷纷”一词,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有形有态,如见如触,准确形象地表达了音乐的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第二句的两个“半入”则形象而又饶有情趣地表现了乐曲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虚实结合,耐人寻味。为下文议论作了铺垫。
  (2)说意在赞美,主要是就字面而言,诗人把世间的音乐比成仙乐,又说人间很难欣赏得到如此美妙的音乐,其赞美之意不言而喻。
  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
  回答第(2)题时,此诗旨在讽刺之意,就必须要借助注解“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对于古诗歌鉴赏题中诗歌后面的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例如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时”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2006年各地高考古诗鉴赏题理解和鉴赏参半,如理解思想感情、鉴赏关键词和表现手法,有的还有一道开放性的理解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