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让思维游于情境之中

作者:文 革




  写作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交流,所以提笔作文需要给自己创设一个情境。思维和情境的关系,说得形象一点,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只有在适宜的具体情境之中,思维才能激活,才能从容发挥,自由延伸。
  历代有许多名篇,它们的写作对象往往具有唯一性,只是特定的某个人,也就是说作者是置身特定的具体情境中来写作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陈情表》、《出师表》、《祭妹文》、《与朱元思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谏太宗十思疏》等等,都是如此。它们拥有无数的读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因为它们直面“读者”,因事陈辞,情感浓挚,一气呵成,在心灵的面对面中爆发出强烈的震撼力,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思维畅达,势不可遏,妙语如珠,动人心魄。有道是,古来佳作“书”“表”多,看来不无道理。上面所举的名篇的“情境”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越是私人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意义,越是隐秘的话题越深刻,越能流露真实的人性。许多佳作,即使不是写给特定的某个人的,但在作者心里也总是存在读者的,而且这个读者并不总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时还会站出来提点问题。比如《六国论》开头在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来了一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便透露出,作者在写作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目中有人、心存情境的。
  要创设写作情境,就要树立读者意识。这个读者就是我们与之进行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明确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内容的虚浮和行文的空浮,才能置身情境,进入角色,才能激发情思,从容命笔。学生写作,固然是给老师看的,但如果一直总是以老师为读者,奉命行事,则会造成思维的模式化和语言表述的稚嫩。我们写文章完全可以因文体与内容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读者”对象,创设不同的话语情境。可以设想,假如你面对的是亲人挚友,是一种久别后品茗相诉的情境,你的文笔也许会更温情委婉、洒脱活泼;假如你面对的是论辩对手,是一种“舌战群儒”的情境,你的言辞也许会更加雄健有力,饱含激情;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公众,是一种需要感染和征服无数听众的演讲情境,也许你的文字会更加大气开阔,富有指点江山之气概;假如你面对的是共同探讨问题的人,是一种切磋交流的研讨情境,也许你的思维会更加细腻深入、灵动鲜活。因为有了一种情境,有了特定的对象,所以,不管这对象是你的忠实读者,还是爱批判的朋友,不管是欣赏你的亲人,还是对你并不熟识的公众,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抒发的兴致,一种宣泄的痛快,处于亢奋状态的你定会情思流淌,笔下生花。
  目中有人,心存情境,写作时就会为读者考虑,从而摒弃一切废话和套话,否则,你就会觉得那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让人空耗时光。让思维游走于情境之中,就是要我们顾及和尊重人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有的学生写材料作文,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有的学生没有把问题想透彻想明白就执笔为文,犹如煮了一锅半生不熟的饭,让人难以下咽;有的学生不懂得运用关键词、主旨句、提示语、转折语,把原本应由自己做的事推给读者,让人读后半天理不出头绪来;有的学生喜欢把尽人皆知的事例不厌其烦地罗列文中。进入了情境,就有利于克服这些毛病,有利于克服自我心中一厢情愿的主观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既然是“情境”,对写作就会有一种良性的约束。比如在日常的对话中,谁都不会大讲特讲对方已经知道或懂得的,而总爱对别人讲一些新鲜的有意思的话。古人所说的“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作也”,这大概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了吧。有了情境意识,就会在写作时告诉读者别人疏于注意而自己却能留神的所在,就会拿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来与别人交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格要求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它往往会孕育创新,孕育出精品佳作。
  执笔为文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预设的写作思路和方案变为具体文字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深化体验和即兴发挥的过程。它不是对原有构想的刻板记录,而是在大体遵循已有思路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情境给文章带来活泼灵动的意味。
  有位画家说:“我往往在环境气氛十分欢悦的情况下,面对一张宣纸,以情写画,再由画生情,又在绘画的过程中,处处注意辩证关系。由于随意生发,每有特殊效果,有时会不敢相信是自己画的,于是手舞足蹈,旁若无人。”他所说的“以情写画,再由画生情”,指的正是创作过程中“情”和“境”之间互生互动的效应。这是一个两者相互促进的高峰状态。
  让思维游走于这样的美妙情境中的时候,遐思奇想联袂而至,佳句妙语不期而遇,平日里潜藏心底的意念即刻显现,挥洒胸臆的畅快油然而生。写作的快乐大概就在此了。作家周作人甚至说“若未取笔胸中先已有了文字,必是不会做文字人”,可见他是很注重进入情境后的激情体验和思想生发的。虽然不能没有动笔前的深思熟虑、苦思冥想,但也只有在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到动笔过程的兴奋、喜悦、快乐和意趣的时候,才能说学会了写作,才能写出真正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青春文字。
  周作人还说:“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走去。”这是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思维就不会如此逶迤曲折、摇曳多姿。不少学生的习作拘谨有余,活泼不足,生硬有余,圆润不足,这固然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却也往往是写作心态不够洒脱、不善调控的表现。
  因为有情境在胸,思维流程便能波涛起伏、浪花飞溅,不仅使文章峰回路转,还能有一种笔墨趣味。有一次学生写《“素质”小议》这一题目,一篇作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颇让人感到欣喜。
  “……论述及此,我忽然想到,为了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人编写了一大串所谓‘行业忌语’,有人制定出一纸行为规则。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文明素质,他就会自觉讲究礼仪和修养,因为他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公共利益就是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文明素质,即使规定出三百条不该讲的话不该有的举止,说不定还会有另外三百条更糟糕的不文明语言在等着,还会有更多的丑行陋举改头换面而招摇过市!”
  这一段“节外生枝”的文字不仅没有游离于文题之外,反而深化了主旨。贴近生活的内容和活泼的文字,不仅令读者喜爱,作者写得也是饶有兴味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