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优美丰富 情韵充沛

作者:潘洪刚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在高考中,由于议论性散文便于联系话题,形式较灵活、自由,能广泛地选取材料,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彰显文学色彩与文化底蕴,因此,往往易获得较高的分数。一般说来,写议论性散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入题的艺术性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好议论性散文同样如此。写作时,或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或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或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或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或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或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或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无论如何入题,一定要富有意蕴性、情趣性、文采性。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种极具散文化、诗化的氛围、情调。
  
  精彩示例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下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福建高考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作者从自然美景入笔,先写了一系列因“留一点空白”而产生美感的事物,然而再转入到对王昭君的叙写上。作者讲究入题的艺术化,叙写这些景物,妙用排比、引用等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引人联想,并且蕴理于
  物,以形象化的事物彰显着“空白”与“风景”的关系,情韵理韵十足,给人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感。
  
  二、论述的形象灵活
  议论性散文虽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故在论述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它更侧重于情感性、形象性的叙述,在叙写之中显理。它形式上较灵活、自由,能广泛地多角度选材。在论述上或运用铺排,以显气势;或妙用类比,具体通俗;或巧用比喻,形象生动;或妙用对比,鲜明有力;或妙用假设,反面强化……总之,它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讲究情感化、形象化的说理。
  
  精彩示例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吗?……意气成就了她,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作者先提出观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然后,从“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三个角度来阐述,每个阐述语段虽借事例来阐述,但绝不像议论文那样只是把事实交代出来达到论述的目的即可,而是运用了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来叙写,较注重描写与刻画,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又用排比式语段重新归纳总结。两个部分的三个排比式段落,呈横向铺排式,语言多变而灵活,有如排山倒海般来论述,给人以充分丰实、情韵十足之感。
  
  三、语言的优美和气势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既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又应有议论文语言的雄辩气势。在语言上,应讲究情、意、理的结合,既呈现诗情画意的形象美、情韵美,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论述的凌厉之感才行。为此,应注意情景的刻画、细节的展示、场面的描绘、涓涓情感的渗融、表达上的画龙点睛等;要讲究句式的变化:长句如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畅;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对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单句,新颖奇绝而不失潇洒,以错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来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富有气势的美。
  
  精彩示例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群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里沉淀上俗世的浮华?带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运用项羽与陶渊明的事例来阐述“意气”,作者并没有像议论文那样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事实介绍清楚,以便用作论据,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灵活多变的句式,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概述与描写相结合,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语言既如行云流水,又颇有气势,读后给人以论辩美、情感美与理性美。
  
  四、材料运用的纵横驰骋
  议论性散文使用材料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呆板有序,它往往浮想联翩,超越时空,纵横驰骋,以显示出材料的丰厚与意蕴之美。在材料的处理上或细描或概括,或转述或直写,再现当时情形、镜头、场面,并且常常会把事例嵌入到自己的有情有理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同时,讲究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在表述事实时也往往运用排比式的类比、假设、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以整齐匀称或参差变化的句式来增强材料的论述之美。
  
  精彩示例
  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于是便从这一刻,荡漾于心的,满是唐诗宋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山的美丽与清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苏东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面对沉默无语的高山,我们读出了文化与哲学,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
  (2006年安徽高考佳作《细读那一抹风景》)
  作者为了阐述“读”的真谛,阐述“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的道理,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一些“读山”的事例化为诗意化的叙描,横向铺排,显示出文章内容的丰富,作者知识的广博,并以自由多变的手法构造出充沛的论述气势。假如没有丰富的联想,只是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干瘪地论述,是断难达到如此情意之美、内容之广博的,也显现不出文章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极富韵味的结尾
  《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精彩有力,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就议论文而言,结尾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具体来说,一般是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发出号召等。而议论性散文则更注重点题、扣题、回应题目或开头的艺术性,更讲究带给读者的启迪与深层思考,即结尾注重文采与意蕴的双重魅力。这就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达到此效果。
  
  精彩示例
  浮云也罢,庐山也罢,任凭它怎么神幻,只要坚信带上一双眼睛,带上一颗心,让感性的认识插上理性的翅膀,定会闯过重重高山的阻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让理性持着彩练当空舞,相信会有“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2006年山东高考佳作《插上理性的羽翼,当空舞》)
  就一般的说教性议论文而言,重申理性的重要,归纳点题,只是说理性之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都认识到理性的重要性,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一类话而已。而这篇议论性散文的结尾却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化说理于具体、鲜明的形象之中,化说理于极富意蕴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的境界之中,把道理说得极生动,文蕴丰足,意味悠长。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