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痴”着一种凄美

作者:王 晓




  因为劳动,使我们的生存不同于动物植物;因为那漫长的历史,使我们的心变得坚忍;因为信念,使我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在的肯定与不满足,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于是,不知不觉中,“痴”便形成了。
  通常,“痴”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我们总是不屑一顾地称其为“痴心妄想”。但是,事实上,对于“痴”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痴”只是希望的一种极端化,它可以充分地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说明他不安于现状,有一种不满足的心理状态。
  有时候,“痴”往往是对事物的一种执著。陶渊明痴迷着田园生活,痴迷着那金灿灿的黄菊。有人说,是他憎恶官场,才隐居起来;但并不完全是这样。陶渊明是不满足于官场生活的,因为那并不是他所向往的那种生活之道,于是他发现,田园的那种恬淡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菊花因为高洁,才使得陶渊明如此痴迷,它更能反映出陶渊明的清高品格。
  说起来,这样的“痴”也并不只发生在人类身上。在雅鲁藏布江的平缓区域,每年秋天,都会有大量的鱼儿从下游向上游迁徙,那场面异常壮观,整个江面上,一片波光粼粼中,鱼儿如繁星一般晶莹闪耀。当地的居民并不会趁火打劫,他们称这些鱼为“圣鱼”,因为这些鱼之所以在秋季产卵的季节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些鱼不希望它们的后代刚生下来便要面对大江下游人类践踏的肮脏环境。然而不到一个月,许多鱼儿便在严寒中冻死,连同它们刚产下来的卵……
  鱼儿是因为它对清洁的“痴”而死的,虽然这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并不值得,但对于鱼儿们来说,一种生活的品格比生命更重要,生命只是品格的载体,品格才是它们“痴”的实质。
  反思当今社会,有多少人“痴”的并不是鱼儿那种精神,反而是金钱利益等一些生命的附属品。
  “痴”总是有对象的,选择错误的对象,那便不再是一种执著,而只能是无限的沉迷。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痴”着陶渊明的黄菊,“痴”着鱼儿们的凄美吧!
  (推荐老师:朱威)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