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一首抒情小夜曲

作者:冯 梅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文笔清新隽永,感情细腻澄澈,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多是歌颂“母爱”或“人类之爱”,歌颂大自然的美,用温柔的情思和淡淡的忧愁感染读者,以情动人,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美妙的境界,《往事(二)之三》正是这样一篇抒情散文。
  这篇散文是作者在留美养病期间所写,作者通过对林中月下青山的描绘,抒发了对祖国的怀恋之情。
  作者写青山主要围绕着两个字:美、静。作品一开头,作者便直写青山之美:“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把青山比作“娟娟的静女”,明艳照人,却不飞扬妖冶,巧妙的拟人化描写,给读者以实体感、形象感,少女般风姿绰约的青山,似乎就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紧接着,作者又写青山的“静”。“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青山如何“静”,而是写景物的颜色,“浓黑”、“莹白”、“浅蓝”,这表面上看来似乎与“静”并没有什么关系,但细细咀嚼,“浓黑”、“莹白”、“浅蓝”这三色不都给人一种“静”的感觉吗?
  为进一步说明青山之“静”,作者又连用了四个排比式的段落,写:“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燃枝野餐”;“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
  四个段落中,作者表面上是写“从骑杂沓”、“喧哗欢笑”、“杯盘狼藉”等热闹的景色,实际上是以“动”衬“静”,虽无一处写“静”,却处处围绕着“静”,使读者读来都不禁要放轻声音,放慢呼吸,怕打扰了林中的这般静谧。
  四个排比式的段落也让读者在沉浸于林中寂静的同时不禁要想:既然林中“不宜”这,也“不宜”那,那么宜于什么呢?于是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写道:“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自此,作者便转入抒情,“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作者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她的心却无时不思念着祖国,思念着故乡,这里作者用带着淡淡忧愁的笔调,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怀恋。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旁;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茵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白,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
  作者当时也像许多青年一样,在探索着人生,却又得不到答案,因此也出现了苦闷、彷徨,这两段文字正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在文章的最后三段文字中,作者发出了人生的哀叹,流露了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整篇来说,作品是成功的。
  作品前半部分重于写景,后半部分偏于抒情,而整篇又都是以情取胜,即使写景,也无不融情于中。那“娟娟的静女”,那“莹白”、“浅蓝色”,那林中的寂静,不都含着一丝淡淡的愁情吗?这篇抒情散文,很好地体现了作者那种“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艺术风格;作品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带有起伏,整篇文章读起来轻柔舒缓。与其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倒不如说是一首抒情诗,一段小夜曲。是的,它确是一首幽幽的抒情小夜曲,流淌在读者的心田。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