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母爱润心无声

作者:赵晓娟




  母爱的主题,写出了无数动人的篇章。梁晓声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写出了母爱润心无声,写出了“大羹必有淡味”,写出了母爱的另一面——儿时与母亲的心灵冲撞中,母爱给予的坚强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种爱使自己克服人性中的虚荣、懦弱,使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不断走向前进。
  这是发生在作者小时的一件事。儿子上学需要一支钢笔,母亲却买不起钢笔。然而,儿子的困难相对于家庭的困难,是很容易克服的,自己只要用蘸水笔替代就可以了。这时儿子和母亲在心灵上发生了第一次冲撞,“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作者将自己儿时性格的虚荣与家庭生活的困难加以对照,在冲突中展开情节。
  接下来,作者没有写母亲如何对自己呵护和宠爱,而是写母亲告诉他家庭面对着怎样的困难,买粮的钱、交房费的钱和给妹妹看病的钱都是向邻居借的。于是作者和母亲产生了第二次心灵冲撞,母亲打了他两巴掌,他哭着跑出了家门。
  第三次心灵冲撞,作者没有直接写,没有像前两次那样伴随着母子之间的直接冲突写,而是写母亲在前拉车和儿子在后推车,却相互不知,进而产生心灵冲撞。儿子饿着肚子,在推车时想“偷劲”,但他稍一松劲,前面的车就顺坡倒转,因为拉车人——母亲也是拼尽全力在坚持,自己只好不再“偷劲”。作者在刻画儿子的心理时是多么的不惜笔墨呀,第三次心灵冲撞就是在作者这种心理渲染中不断得到强化的。最后儿子终于发现拉车人是母亲时,这种心理渲染达到极致。
  母亲对儿子付出的爱就围绕着一支钢笔的故事,在三次心灵冲撞中不断得到升华。这篇文章最后点明,儿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支粗糙廉价的钢笔,儿子收获的更多的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坚强的性格,“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那支笔所承载的,我想,不仅有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有警示、激励和鞭策。
  清水无香,真爱不言,一件小小的事,却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渲染得如此让人刻骨铭心,却又如此不露斧凿,可见作者之匠心独具。其实谁的身边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呢?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细细地咀嚼,一朵小花就可以嗅出春天,一片树叶就可以读出森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