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现代文词语含义理解要诀
作者:郑孟秋
字面含义加内容,词性语法作分析
瞻前顾后找信息,借助主旨作推测
具体明白释抽象,舍貌取神作概括
比喻关键找本体,指代代入是法则
下面结合高考试题答案作具体分析:
一、字面含义加内容
词语的隐含义与字面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词的本身含义,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隐含义。例如:
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
做这道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似乎”的字面义——“看起来好像是,其实并非如此”,然后在文中找到“他们好像离开人群”和“其实并没有离开人群”的相关信息(或者说是表现),就可得到答案: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二、词性语法作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达;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如20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这就要求答案应该是“怎样的人”,而不能只解释“匆忙走路”的隐含义。
特别要注意那些临时活用的词语,要通过结构分析判定其词性。另外,当尝试字面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对这个句子作结构分析,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含义。如20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做这道题,我们就应对句子作结构分析,“声音”应该用“听”,这里为什么不用“听”?因为“植物生长的声音”听不见,所以用“想”;用“想”,体现了一种主动性,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品味。由此可得答案:(1)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所以用“想”比用“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三、瞻前顾后找信息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必须树立语境意识,因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作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就一篇文章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例如上文提到的《给匆忙走路的人》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只要在文中找到“匆忙”的表现,就可得到答案: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四、借助主旨作推测
有些散文中的词语显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关键还是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的字句。而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或“为什么用……词语”的词语含义理解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还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2004年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19题的第二问: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这道题必须结合文章或文段的主旨来考虑,才能得出答案: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五、具体明白释抽象
有些要求解释的词语比较抽象,解释时就要用文中具体的信息作答,使之明白具体。
如2004年北京卷20题:第一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生命气息的载体
(2)心灵欲望的载体
相关语句: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放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生命气息的载体”和“心灵欲望的载体”都属于抽象的词语,解释时要在文中找到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从文意上看,“生命气息的载体”是指“它们”,而“它们”又是指“这些画”和“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然后再整合概括,可得答案:“生命气息的载体”指的就是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用品。“心灵欲望的载体”指的是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六、舍貌取神作概括
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词语的理解,又需要我们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也就是舍貌取神。
如:
原句舍貌取神
这叫黑板 这是写黑板的名称
这是黑板 这是写黑板的类别
黑板是黑色的 这是写黑板的颜色
黑板在教室的前边 这是写黑板的位置
黑板,老师用来写板书这是写黑板的用途
再如上文说到“生命气息的载体”,我们不能回答成“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等”,而应作概括,舍去具体的形体,提取它们的共性——“日常生活用品”。
七、比喻关键找本体
很多要求理解的词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就需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确定本体,并结合文意指出比喻的作用或表达的情感。如:
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
“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答时就要在文中找到“童话”的本体句: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由此可得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八、指代代入是法则
代词(包括概括性的词语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我们解题时,一般要从上文中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所指内容后,要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这是防止失分的好办法,应把它作为一个法则来应用。
例如上文提到的《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
答案是“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代入原句变为:“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呢?”与整篇文章思路吻合,所以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