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点染这一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作者:方户星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
以下,笔者就点染这一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形式作一简单分析。
先染后点,比如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渲染离别的氛围,荒废的古堡,飘零的黄叶。下有一句“离”点明是故关送别。
先点后染,苏轼的《念奴娇》上阕在具体描写赤壁时:“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先点明所描写的对象:三国周郎赤壁。后三句“乱石穿空”,写山石的陡峭,如见其形;“惊涛拍岸”,写江水的奔腾,如闻其声;“卷起千堆雪”,承前而来,既突出了江水的壮观,又展示了它鲜明的色彩。这三个句子,绘形绘声绘色,对雄伟的赤壁作了正面描写,是诗画笔法的综合运用,它仿佛戏曲中元帅升帐前的一阵紧锣密鼓,为下片赤壁鏖战中的英雄出场渲染了气氛。这三句描写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以五彩巨笔描写了赤壁的雄奇壮阔。
先点后染再点,比如《钱塘湖春行》中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春行的最初的立足点。接着就转入西湖初春景色的铺叙、渲染:“水面初平云脚低”从总体方面(春水和云气)一展西湖的春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选择早莺和新燕渲染西湖初春的盎然生机;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从植物方面(花和草)渲染西湖初春的美丽迷人景色。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游人春行的欢快心情。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点明作者的足迹已经转到了“白沙堤”。
点染一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往往用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也可用来写景状物或叙明事理。点,如同中锋突破;染,好比侧翼包抄。这二者相互配合,造成强大攻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