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语》经典语句解读

作者:张会增




  《论语》蕴含着朴素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国人的圣经。
  
  (一)论学篇
  
  一个人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增进知识和技能,而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唯有学习、摸索。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只要对真理、信仰有发自内心的迫切追求,什么时候追求到都会欣慰不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的前提是什么?是学生充分准备、积极思考、产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师如何启发也无济于事,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与不竭的动力,事业、生活亦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静静地读几本书,听听父母的唠叨、师长的教诲呢?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学问造诣与人生修养,让他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二)励志篇
  
  许多人衣食无忧,却最终一无所成;孔子穷困半生,却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以至更远。为何?因为孔子懂得励志:既勉励自己,又激励他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应有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同学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业精进,全面成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为理想奋斗的征途中,坚忍不拔之志比经天纬地之才更为重要。
  
  (三)处世篇
  
  无论古今,“处世”都是一门学问,学会处世都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的能量,既可以温暖自己,又可以照耀他人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人先正己,领导、师长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既然已失去了往昔,那就想办法去赢得未来吧!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只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第三等标准,但要达到这个并不很高的层次对许多人来说也是考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金子吗?如果不是那还等什么?快点努力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原来辩证法早就有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时我们从改过自新中汲取到的财富比成功都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事实上就是举起了自我解剖的刀,敢于自省者有大智、有大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选择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识人篇
  
  识人确实不易,要有火眼金睛。因为有些人善于伪装自己, 在伪装的外表下, 一颗什么样的心,万分难测。但孔子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识人的准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荀子说:“言无常信,唯利所在,可谓小人。”我不禁想:人类失去诚信,世界将会怎样?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地与文采内外统一,不可或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拥有高远的智慧、良好的心态,必然襟怀坦荡;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必然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成人之美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保持自我的人格、个性、见解与空间而非一味求同,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思维活跃,如水般灵动;仁者品德宽厚,如山般沉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为什么“仁者不忧”呢?一个仁德的人,心胸坦荡,不会为个人的得失忧虑。但有时正因为他仁德,他才会有常人不会有的忧虑,即“先天下之忧而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临生死考验,宁可为仁义而舍弃生命。它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正义献身,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兄弟让位,他们的行为才真正符合礼的标准。可惜历史上更多的是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孔夫子对弟子的难得褒奖。是啊,为了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
  
  (五)述评篇
  
  《论语》表述三言两语,内容丰富多彩。孔夫子在政治、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或许也应该是现在文学创作的准则吧。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为什么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折中,原来中国自古就有中庸思想,就连哀与乐都不可过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