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社科文阅读答题指津

作者:唐惠忠




  一、搞清考查方向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科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考查的毕竟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依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说法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二、调整答题心理
  
  答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我们知道,社科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社科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信息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些选项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能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概括原文各段的大意,并用铅笔标记出重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包括题干中的词句和选项),到原文中寻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关于这三个步骤,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著,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解析
  先做第一步,即“通读全文,概括原文各段的大意,并用铅笔标记出重要信息”。比如原文段意,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段谈什么是“汉学”和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段讲“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第三段说的是“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再来做第二、三步工作。
  第4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C项的表述为“汉学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而选文第一段中并无将汉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的信息,四种汉学中后者都没有取代前者。应选答案为C。
  第5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区间在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和第二段中“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可以判断B项有误——“殊途”和“百虑”是就“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各有不同”讲的,而题干中的“差异”是就文化观念说的。
  第6题,同样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A项说“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而原文末段的说法是“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可见“始终”一说属于夸大其辞。应选答案为A。
  第7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属于以偏概全,从文中看,汉学研究的作用是:一方面帮助海外“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在“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后“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如能注意到“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中的“不再仅仅”,此题不难判断。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