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巧辨行色读羁旅

作者:刘京平




  “行色”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孔子拜访盗跖,受了羞辱,失魂落魄地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好碰上了盗跖的哥哥柳下季。柳下季看他狼狈的样子,就问:“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近来多日不见心里很不踏实,看看你的车马好像外出过的样子,恐怕是前去见到盗跖了吧?”由此可知,“行色”最早是指出行后车马留下的痕迹。后来泛指行旅中的情景、神色、心情或气派,常常出现在诗词作品中。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鉴赏指南
  羁旅行愁,是诗词常规主题。但本诗凭不落俗套的构思,新颖独到的写法,让人为之心动。漫漫长途,好不容易赶到尽头,却没想到又有渡口横在眼前。顿时,长途奔走的行人神情疲惫,笑容冻结。那“行色”,果真比眼前水塘里的秋水还要冰冷,比深秋的天气还要惨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行人旅途奔波的辛苦、孤寂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接下来,诗人暗自庆幸,幸亏画家们没有本领把“行色”描绘下来,倘若一旦画成挂在墙上,一不小心看了一眼,就会触景伤怀,忧愁一生,叫人难以忍受。虚实结合,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牛刀小试
  1. 本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诗题“行色”指行人的行旅生活和神色心情,而在神情之内隐蔽着的冷漠凄凉的心情,似乎很难用文字直接表现。本诗一、二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从行旅中随手拈来眼前景色为喻: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冷清的,而行人的神色比秋景更加凄凉冷清。形象生动地把行色描绘得活灵活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比喻的基础上,还把“行色”和“秋景”共有的凄凉冷清,放在一起较短量长。这一比,不仅写活了“行色”,而且让读者透过这眼前“行色”细细体会到了行人凄凉冷清的内心世界。
  2. 本诗后两句是如何表现“行色”的?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意思是说,幸而这行色用丹青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这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行色”的况味。作者由前两句的“眼前景”进入到想象的虚拟境界。按照一般的理解,绘画比文字应该更能够描绘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人如此凄苦黯淡的内心感受,即使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根本无法笔墨传神地描绘。然而,诗人又庆幸这“行色”画家画不出来。假如真的把这行愁画成了,一定会使人忧愁一生。借绘画之所长,从侧面形象生动地烘托出了行色的愁绪之重,让读者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怅惘之中。既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又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触类旁通
  1. 请简要分析下面这首唐诗前两句和后两句抒情方式的差异。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是作者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
  答:诗的前两句直接抒情:以“万里”对“长江”,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以“悲”和“念”二字,直接抒发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愿望。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寒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深秋景色,间接抒发了久客之悲、思归之念,也写活了作者厚重的飘泊无根之感和难以抑制的岁月蹉跎之愤。
  2. 下面这首词结句“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答:结句含义是:潮水退了,水面平了,夕阳西下,美丽的春景隐退融入暮色之中,这些景色都好像是回乡了一般。作用是:眼前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内心愁苦,撩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乡而不得归乡,更加突出词中思乡的主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