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诗歌中的“丑物”

作者:马彦肖




  物有其美,亦有其丑。对于丑陋之物,如能描摹逼真,写出其真情真性,并作出合理的审美评价,也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词中的“丑物”,以动物为多,如蚊、蝇、虻、蚤、虱、蜂、蛇、蝎、蛙、蟹之类。诗人对这些丑物的态度往往是揭露、斥责与鞭挞,多抓住它们的物性特征,借以讽刺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事物或丑恶现象。如范仲淹的《蚊》:“饱似樱桃重,饥如柳絮轻。但知求朝暮,休更问前程。”诗人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蚊子吸血前后的形象,吸饱血时如樱桃之浑圆,饥饿时如柳絮之轻飘;又通过对蚊子朝暮以求、不问前程的吸血心理的描写,讥讽了那种但求饱腹而无所事事的庸人俗吏。又如宋祁的《池蛙》:“越国车前矜勇甚,子阳井底太骄生。乘时不羡云溟乐,口作仪同鼓吹声。”蛙在“越国车前”自视勇武,在“子阳井底”坐井观天,在鼓鸣时节,本应以大海为乐到海边鸣叫,却在人前装模作样地显示自己的本领。诗人借蛙托意,讽刺了那种不自量力、目光短浅而又喜欢表现自己的人。
  有些诗人借这些丑物来表达铲除邪恶的美好愿望,如徐渭的《两蝗虫》:“深雪打茆茨,飞蝗惨不孳。无由苗上见,画取两雄雌。”蝗虫是农作物的大敌,农民对它恨之入骨。一场大雪覆盖在茅草上,蝗虫无法孳生,等到夏秋季节,就再也见不到蝗虫吞食禾苗了。就像植物学家把蝗虫当作标本一样,诗人徐渭以之入画,既写出了对蝗虫的幽默嘲笑,又反映了诗人除灭蝗害的喜悦心情。又如孟郊的《蚊》:“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一使夜景清。”饥蚊营营,只顾自己吸血求饱,从来不感到有愧于人。诗人借咏蚊揭露了那些损人利己而毫无廉耻的人,同时也表达了愿无蚊虫之害,让天下人都能安宁度夜的美好理想。
  不少诗人借这些丑物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或理想人格,如黄庭坚的《蜜蜂》:“秋成想见香租人,菊露风胶蜜几脾。日日山童扫红叶,蜂衙知是主人归。”蜜蜂白天采花,早晚聚集,此时外出的主人也归来了。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主人与蜜蜂的生活是多么亲密和谐,反映了诗人追求淡泊宁静的情致。又如郑板桥的《比蛇》:“好向人间较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诗人以雄健的笔力赞颂了蛇的勇猛无畏和敢与人斗的气概,即使被杀死也是直着身子,不作卑躬屈膝之态,更不会从背后去伤害别人。诗人笔下的蛇已经人格化,是某种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的象征。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刚直不阿,一生光明磊落,也许这《比蛇》就是他自己所具有的那种人格力量的写照吧。
  这些丑陋之物,在诗人笔下,有时又是十分可爱的,也能使人获得审美愉悦。如杨万里《冻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诗人细腻传神地描写了冻蝇的动作和心理,苍蝇怕冷,见到窗棂上的阳光就高兴得双脚搓摩,而阳光快要移动时,它能先感觉到,突然飞落到另一扇窗户上,发出嗡嗡的叫声。在诗人看来,苍蝇并不是丑陋可鄙的,反倒觉得这个小家伙十分可爱。又如杨万里的《鸦》:“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传说乌鸦会给人带来厄运,因此被看成不祥之鸟。诗人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只飞落钩栏的乌鸦,举目细看,居然长着胡须,一老一少都被这只形貌奇特的乌鸦吸引住了。在“稚子”好奇的欢笑和“老夫”会心的微笑中,传达出父子俩的愉悦心情,确是妙趣横生。在这里,乌鸦引发了童趣,不再是令人贬斥的丑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惟妙惟肖地复制自然,哪怕是丑陋可怕的形象,“例如尸体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只要描摹得真切,同样能给人以美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