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论趣

作者:林语堂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记得哪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去做。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但是排脱最不容易,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巴士特(Pasteur)发明微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我想这个趣字最好,一面是关于启发心智的事。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颠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变为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一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Clark)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这就是导师制的作用。据李考克(Stephen Leacock)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枝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那位说,他选“掮客术”及“宗教”两课,每周共六小时。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掮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一九七四年
  (选自《现代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性的小品文。“趣”字或可说是林语堂人生与艺术的一种追求。
  文章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由此作者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但他又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人民,具有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但作者所向往、所要做的却不是这些,他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当然,作者有他心理学上的解释:“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作者有他三方面的体会。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这“趣”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能够知趣。林语堂对现代教育略有针砭,但他的读书趣味,却以魏晋名士的痴书为理想。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文化因素积淀,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思考
  
  1.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目的是什么?
  2.作者列举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放踵的事例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观点?
  3.说说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4.请写出至今你所读过的最有趣味的一本书,并以一百字以内的篇幅简述个中况味。
  
  参考答案
  
  1.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2.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3.这里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名、利、权、色都是众生难以抗拒的,众生一头扎进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
  4.略
  
  心灵鸡汤
  
  连只羊也没有
  □郭彩凤
  暑假,商量去哪儿玩时,老公说:“旅游不一定去景点,它的真正含义是观所未观,听所未听,去所未去。”最后,我们决定去阿霞家住几天。阿霞是我俩的初中好友,远嫁到了山里。这次去也顺便让久居都市的儿子长长见识。
  在阿霞那里,老公跟阿霞的老公去打猎、登山、砍柴;我陪着阿霞聊天、编木筐、采山菇;儿子则整天跟阿霞的两个儿子带了牧羊犬放羊、逮野兔、钻山洞,玩得昏天黑地……但毕竟是山里,卫生条件差,才住两天我就开始怀念自己的小家了。
  终于结束假期回到家,我感叹着自己家的舒服,问儿子有什么感想,儿子扫了一眼屋子说道:“咱们家真是太穷了,没有山,没有野兔,没有牧羊犬,甚至连一只羊也没有……”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