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例解

作者:朱庆和




  200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从全国和各省市试卷中的考题来看,都从设计新题的角度,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考试说明》)有了新的创新和变化。如选择“词”的赏析比诗的赏析多了。如全国卷Ⅰ选择的是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安徽卷是清朝陈维崧《醉落魄·咏鹰》;江苏卷为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上海卷选的苏轼《阮郎归·初夏》。又如选宋代的诗词比唐代的多了,同时还有不少选自清代的诗歌。再就是选择多篇诗词比较赏析的比单篇的多了。另外,将文学常识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鉴赏的多了。下面从新题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撷取两例来分析探究,为积累、备考古代诗歌鉴赏提供借鉴。
  
  一、变单篇、双篇为多篇的诗歌赏析题。双篇和多篇的诗歌赏析的题型,虽然都属于对比赏析,然而,将三篇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显然难度大,耗时多。那么如何比较鉴赏,一定要针对题目,找准角度。首先要整体感悟三篇作品共同表达的物象和意境,然后再去比较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所在。例如,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__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第一题属于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即找出诗歌中传情达意的具体事物——物象。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它的意境、主旨。第二题要求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表现手法”虽然是用“语言”做载体,但是它与“语言特色”并非是一回事。“表现手法”多指“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动静搭配”、“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而“语言特色”为“直抒胸臆”、“豪放飘逸”、“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风格。
  
  参考答案
  
  (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变“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与“表现手法”鉴赏结合的题型。“文学常识”与“表现手法”,有的内容的出题是包含和交叉的关系,但是,有的是相关的,或者相对独特的问题。例如,上海卷第14题:“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这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文学常识的。又如,四川卷赏析王安石《葛溪驿》七言律诗,其中,第(2)小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就将文学常识“诗眼”的考查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考查形式。再如,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文学知识方面。所谓“赋、比、兴”是“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文学常识范畴。前者“风、雅、颂”是就诗经的内容而言的;后者“赋、比、兴”是指它的表现手法或技巧。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宋代学者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故古代诗歌常将“比”和“兴”合起来用,因而又称“比兴”手法。现将全诗“敷陈其事”的句子译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芣苢》:“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使力地把它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采得来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一颗颗地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芣苢》这首四言十二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 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由“薄言芣苢之”到“薄言芣苢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兜起来”、“扎起衣襟装起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参照北京卷试题解析)
  
  参考答案“赋”。
  三、变阐述道理的赏析为概括形象性的画面的题型。古代诗歌常常与绘画联姻,一方面是说古代诗歌中本来就有好多的诗歌属于“题画诗”,一方面是说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艺术境界。所以,古代诗歌常被称为“诗与画”的艺术样式。例如四川卷古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见本刊2007年第9期第27页),就是要求考生阅读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然后指明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考生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参考答案为“驿站秋夜难眠图”。
  总之,上述例子仅为今年诗歌鉴赏出现的新题,联系前几年来看,古代诗歌鉴赏还有开放性评价和整体感知(不出现问题,只有提示语)等题型。以上这些都应该作为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认真研究的答题思路。当我们针对具体赏析的内容时,一定得注意四点:(1)速读理解精于物(明确诗歌中的物象);(2)比较甄别精于道(诗人所要表达的物境);(3)穷尽事理在虚实(以实就虚的寓意);(4)探究物理在根本(诗人写作的目的、主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