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同开之菊 别样情怀

作者:刘建广




  自古以来,菊花就以其独特的品性感染着世人。尤其到了晋代,因了“独爱菊”的陶渊明,从此,菊花便以素洁高雅的外形、坚贞不屈的风骨而备受世人青睐,文人雅士更倾尽笔力引菊入诗文,笔法各异,表现的意趣也很是丰富。小小的一朵菊花,在诗人的笔下可算是大放异彩!
  这些“异彩”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情感。面对着朵朵绽放在些许诗篇中的菊花,真让人有不吐不快之感。下面对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品读、赏析,从中感悟诗人的或悲或喜、或恼或忧;也让我们在这些浓情四溢的文字里,深嗅诗人所采撷的菊花留给我们的余香吧!
  
  一、南朝陈诗人江总在陈亡之后,进入长安,作了隋朝的臣子。后辞官南归,在归家途中,写下了一首《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全诗内容如下: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山改易、故土远离,作为南朝旧臣的诗人江总,其入仕隋朝之后的心境自不必说。细品诗文,由“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可看出诗人居外为官多年,身心俱憔,一旦踏上南下的归途,身心舒展。诗中的一“逐”一“随”足以看出其归心之切。由于国家的变迁,自己离家多年,现在家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光景?亲人是否安在?故园是否犹存?时值九月初九,这所有的思绪与担忧,都凝聚在了文中最后的两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中,诗人也恰是通过对故乡篱下的菊花的怀想,流露出了对故园的思念,感情含蓄而真挚。
  
  二、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固有此诗。
  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特殊的历史环境致使诗人不得不离开久居的故园,踏上征程。重阳节是个登高饮酒、亲人欢聚的日子,这一天身居异地的岑参定是感慨万千!由诗中的前两句可以看出他内心“欲去登高,却无人送酒”的痛苦;后面“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家乡正在弥漫着战火硝烟,表达出对故园遭受战争苦难的悲痛之情,从中也流露出了渴盼早日收复失地、恢复家园的心情,其中的“怜”字尤为生动传神。
  
  三、毛泽东同志在《采桑子·重阳》中写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率领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境,并攻克了福建上杭时作的。词的气势开阔,充满昂扬振奋的豪情。词中写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至,生发了“人生易老”的慨叹,但又特别提到了“分外飘香的战地黄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战地黄花图》,使得战火硝烟中增添了无限生气,也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乐观心态及万丈豪情。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首诗词都写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开放的菊花,但其中表露的感情却又不尽相同——江总、岑参的诗都写到了在重阳佳节对故乡的思念(感情落脚点上略有不同,可参考上文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而毛泽东同志的词却跳出了前人的思想框架,不落窠臼,借助重阳怒放的菊花表达了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境界新颖,超凡脱俗。
  同样是重阳节的菊花,却飘出了不同的馨香,这让我们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同时,也品味了我国诗词文化的无穷魅力。又是一个金秋来到,就让我们“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吧!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