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

作者:朱正连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比如“见谅”——“谅解我”。
  四、用“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其形式和现代汉语相似,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也可以不引进,以不引进居多。比如,
  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
  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
  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例24:“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
  例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以上四例,只有例22是被动句。
  五、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例27:“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被动。这样例子还有,
  例28:“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明史·王绂夏昶传》
  “荐”就要理解为“被推荐”。再如,
  例29:固(辕固生)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史记·儒林列传》
  此句里的“征”是“被朝廷征招做官”的意思。
  以下例子从文意来看都是被动句。
  例30:“血色罗裙翻酒污。”“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例3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32:“……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报任安书》
  理解被动句的几个注意点:
  掌握了以上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几点。
  1.弄清楚句子的主语,因为只有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
  例3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例子中的两句话,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出于主语“虎兕”,“于柙”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表明“出”的处所;第二句是被动句,作为静物的“龟玉”虽处于主语的地位,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的宾语——“人”没有出现,却是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只是处于受动地位,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2.有些用了使动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时可理解为被动句。
  我们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使动用法属于词类的活用,“活用”是就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而言,被动句属于句式,是针对整个句子。两者不是一回事。怎么确定?那要看句子表达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
  例3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
  此例中的“辱”可理解为使动用法,“使……辱”。按照主动句翻译则句意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主语省略。
  如果按照被动句的要求翻译,就要突出“辱”的宾语“祖先”,让“祖先”处于主语的地位。句意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句意一样。
  两句比较,显然被动句更好,比主动句语气重,更能突出“祖先”的地位。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依据上下文意是否贯通,风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图而定。
  3.判断被动句的时候,要注意主语产生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主语要有“被迫”的情形。
  例35:“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
  主语的“系狱”(关在牢里)只能是“被迫”而为。有些虽不是“被迫”,但其情形,仍是来自外界的原因。
  例36:“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一般情况下,“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动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动句。
  以上对于被动句的形式及用法的例解,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体会,加深印象,最终才能自如运用。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