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经典译释的五个关键词
作者:石修银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于是,就要有语词对应推断的意识。
示例1: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画线句的对应句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由此,此句可翻译为: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示例2:翻译画线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第五》)
此句的对应句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可知“已”是“罢免”之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愠”为“恼怒”之意。此句译为:三次被罢免官职,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关键词二:语境
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是单一确定的。在《论语》、《孟子》、《庄子》等春秋战国的文章中更为明显。因此翻译时,要紧扣上下文。
示例3:翻译画线句。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日:“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此中“豫色”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因此此句翻译则为:先生您好像不高兴。
示例4:翻译画线句。
孟子日:“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孟子·尽心下》)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与“远”是何意?文章下面有一句话:“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意思是君子言语,语言浅近,道理却有。所以“言近而指远者”的“近”也就是“浅近”之意,此句译文则为:话语浅近而其意深远的,是善言。
关键词三:活用
古文为了语言的对称或凝练,常见有词类活用现象,于是就要有词类活用的意识,把握词类性质的变化,以准确领悟语句意义。示例5::翻译画线句。
子曰:“衣敝緼袍(破旧絮的大袍。好丝叫绵。败絮称绽),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嫉恨)不求(贪得),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此句中的“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衣”是“穿”之意;“耻”是“感到可耻、感到丢脸”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穿着破旧絮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丢脸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示例6:翻译画线句。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1)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日:“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第二十》)
(1)句中“贵”与“贱”都采用意动用法,直译为把……看成尊贵,意译为看中、喜欢。“贱”直译为把……看成低贱,意译为轻视。于是这句话就翻译为:(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2)句中“其美者自美”,自美,是“自以为美”的意思,“美”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此句话翻译为: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
关键词四:变序
古文中常见有语序倒置的现象,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情况,阅读经典古籍时也就要有变序意识。
示例7:翻译画线句。
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2)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第九》)
(1)句中“大哉孔子”是主谓倒置句,于是翻译时就要变成常见语序,译为:孔子真伟大啊!学识渊博竞至于没有哪一方面使他成名。
(2)句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我该专学哪一项技艺呢?
示例8:翻译画线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论语·季氏第十六》)
(1)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2)和(3)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分别译为“恐怕该责备你吧!”“凭什么(理由)讨伐它呢?”
关键词五:省略
古文常见有主语、谓语、宾语与介词的省略,此之省略,语意跳跃,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理解,我们译释时,注意成分的省略与跳转,使语意清晰了‘然。
示例9:翻译画线句。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第十三》)
这两个句子有成分的省略,语意跳转,不连贯了,翻译时我们要补上。(1)句可翻译为:如果知道做国君的难处(而尽力做好),那不就是接近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句译为:我做国君没什么快乐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
示例10:翻译画线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2)”
(《论语·宪问第十四》)
(1)句中“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为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此句就要翻译为:齐桓公杀了公产纠(管仲)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
(2)句主语是谁呢?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这句主语就是管仲: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