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题

作者:刘秀云

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特征,即社会风格。“风格即人”这一命题,天然地含有“风格即时代”的背景内容,一个时代的艺术,易世而不能重复,道理也就在这里。宋人诗和唐人诗就不是一个味道。明人拼命要学盛唐,宋以后多少诗人规模杜甫,其结果都是优孟衣冠,杜甫没学像,捎带把自己的个性特征也赔上,落得一个制造假古董的亵谥。其实明代拟古派的那些诗,比如前后七子吧,其中还值得读读的,仍然是那些显示自己个性风格——当然同时是显示自己的时代风格的诗。不用说,努力摹古的风气也一并加在里面成为他们的时代风格的一种色彩。此所以那些即使天纵之圣想替《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写续书,立志要代施、罗重写一部《水浒传》的结果,都只能是“可怜无补费精神”。不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一呼一吸都不是那时的空气,哪怕要强学那时的声口犹且不可得,更何况精神和灵魂?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以今天的思想感情评述古人的生活,鲁迅就老老实实地称之日“故事新编”,其命名的切当就可算得上一篇不刊之论。
  艺术之所以能形成流派,许多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整体风格,也是由于时代性格的制约;这种时代精神熏育下的流派的群体风格,也正是社会风格的一个分野,一个组成部分。愈能响应时代精神的呼唤、涵盖最广的社会心态的流派,便愈能成为时代风格的代表;但不能说最能代表时代风格的流派风格或个人风格都是最佳风格。“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哀”、“亡国之音哀以思”,这类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作为六朝的代表性文风之裹靡也是古今所认同的。而相反,被后世论定为美学品格最高的陶渊明,却不是六朝的代表风格。
  一个拥有最佳社会风格的作家或流派具有超时代的性质。这个作家或流派汲取了所处在的时代蕴有高品位美学内容的社会风格。而排除了该时代所流行的庸俗趣味。易言之,创作主体的风格改造了或提纯了时代风格。成为民族精神乃至全人类精神中的美学精英而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易代而不失其新鲜。它作为后代美学的营养而其风格不能重复。就风格之不能重复言,她是个人的和时代的;效颦于别人的或莱一派流的风格,是对于自己的背叛,宣布自己缺乏独立人格或这一人格的不值价;最低限度也说明了此人的尚未成熟,树不起自己的风格。
  艺术的童年时期和个体的美学意识尚未觉醒的时期,所产生的艺术,为洞窟中的先民壁画,古代神话,民间长期集体积累而成的史诗、小说等,所表现的群体风格即社会风格。史诗和传统累积型小说的写定者虽然也掺入了他的个人风格,也大抵溶化在群体风格里;当作家的个人风格发展到溶解群体风格时,便迎来了创作主体美学意识觉醒的新时期:作家不依赖传统积累的题材而开始独立创作的时期便开始了。在中国小说史的实例中,《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便是第一个以个人风格溶解了群体风格的长篇小说艺术家,由他过渡到《金瓶梅》以后的长篇小说成了作家个人的业绩,而这以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主要只是群体风格的体现。西方中世纪的民族史诗和骑士小说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小说之分别显示群体风格和作家个人风格,其情况正复相同。
  在文学领域,西方个体的美学意识觉醒最早、也即是最先表现出个人风格的是戏剧文学,而中国则是抒情诗,作为叙事艺术的最高形式的小说获得个体觉醒并表现个人风格都较晚。如果荷马史诗还只是古希腊社会风格的体现,那么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悲剧和喜剧,却已使戏剧文学体现了作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公元前3世纪的屈原已经把自己的人格充分表露在他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里,使中国的抒情文学早早烙上了个人风格的印记,而叙事文学最高形式的小说艺术,则直到七世纪“始有意为小说”(鲁迅)的唐人传奇才具备了鲜明的个性风格。长篇小说的个人风格的出现则更晚到了明代中叶。风格发展的历史可说是艺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括号内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作品中主要体现社会风格的两项是( )(6分)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荷马史诗”
  D.《柳毅传》
  E.《俄狄蒲斯王》
  F.《巴黎圣母院》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以后多少诗人规模杜甫,其结果都是优孟衣冠,杜甫没学像,捎带把自己的个性特征也赔上,落得一个制造假古董的亵谥。主要是因为宋以后的诗人不生活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里。
  B.作者称鲁迅用“故事新编”命名其历史小说集是“不刊之论”是因为这样命名体现了时代风格。
  C.“治世之音安以乐”说明愈能响应时代精神的呼唤、涵盖最广的社会心态的流派,便愈能成为时代风格的代表。
  D.最能代表时代风格的流派风格或个人风格并非都是最佳风格。
  
  14.作者为什么说“一个拥有最佳社会风格的作家或流派具有超时代的性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研究古代书法、绘画的鉴赏家都认为,最可靠的鉴别根据是风格,根据本文的观点,分析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请同学们任选一组试题来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寻找尘封的轨迹  吴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西安的碑林里。仿佛恍然间走到历史的莽原上。
  一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虎踞龙盘,各抱其势,就是指示历史方位的坐标。他们中间有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有的愁眉苦脸,悲天悯人;有的向隅而坐,落落寡欢,却以自己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谈吐、不同的感情,来揭示历史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走势。他们既以坚硬的筋骨背负着几千年的岁月,面对这一个博大精深的未来。又以广阔的胸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肝胆与骨气,像一座座不倒的山峰,屹立在这历史的莽原上。默默无声地经历着一切,观察着一切,述说着一切,用冷静缜密的思维把握着自己,把握着岁月,把握着古往今来的风风雨雨和形成与毁灭。
  我一一地辨认着那些轮廓分明的石碑,就像在莽原上细心地寻找着指示方位的路标一样,每见到了一块都会使我感到激动,感到惊喜,感到亲切,我会急促走向前去用手抚摸着它那冰冷的身子,想亲近地同它说几句话,就像在茫茫歧路、仆仆征程中遇到旅伴一样。面对那一座座位高居卑的石碑,我就像在迷途中遇到了一个智者。遇到了一位大师,遇到了一位至情至性的圣人,从他们渊博的学识中分得一点点可以觉迷和超越的理性。
  我悄然地走在石碑中间,望着那一块块粗砺浑噩的躯体,恍惚望到一颗颗从银河中倏然坠落下来的天体和流星。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的方位上,从自己运行的轨道上失落下来,跌到沉淀后的历史尘埃里。他们过去曾经熠熠闪光,昭然灿朗聚在众星因里,令人神驰,夺人眼目。现在虽然已经不发光了,但是发光的痕迹仍在;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