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三字诀

作者:赵玉娥




  解题技法指导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2007年高考考查了“重要句子含义”的十套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通常考查的语句有结构解说类、内涵丰富类、文眼主旨类等。为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学会对结构解说类的句子通过减除句子不必要成分,从而准确解说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全句;还要加强对内涵丰富且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识点,借代的相关性等,准确转化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更要注重文中的文眼主旨句,要结合上下文,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运用“减——转——联”三法来解读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化大为小法——减。所谓“减”是指针对那些结构解说类的句中关键词进行必要解说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减除不必解说的字词后。重点解读关键字词,从而化繁为简,快速理解句子含义。常见的有“减枝叶留主干”和“减次要留关键词”两种形式。例如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中理解“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的含义时,可通过提取主干解答。我们知道这一句关键是解说两个“憎恶”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推知前者是作者从朋友立场上所产生的关切之情,后者是站在对中国更有益的高度上来要求刘半农的,再联系全文,还可明确作者写“憎恶”刘半农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等。而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中理解“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一题,结合文本审读题意可知,解答此句的关键是“冷”和“一盏呼唤我归去的灯”的含义,不仅要把握表层含义,更要结合全文主旨深挖其深层含义(前者指“孤绝环境下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而冷”,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和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守”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形成言简意赅的答案。此外重庆卷《告别三峡》中“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和北京卷《湿湿的想念》中理解“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等句子的含义。均可以如此解析。
  第二,虚实相生法——转。所谓“转”是指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因此,为了解读准确,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看看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的,然后联系文章主旨和上下文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追寻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转化语言、规范答案。例如江西卷《泰山很大》中对“泰山是一面镜子”原因的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解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比喻义。结合全文尤其是文章第一段,不难发现可以将“泰山是一面镜子”的原因转化具体的语言为“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李杜描绘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中,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面和虚弱面;从作者两次登临中,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等。此外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中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和“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的含义也可采用此法分析。
  第三,瞻前顾后法——联。所谓“联”是指在针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解读,否则就会离题万里,难以全面准确地解答。例如浙江卷《泰山之思》中找出“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中“早已成为”的依据一题,只要联系上文两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就很容易归纳出:一是《述异记》中早就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二是历代君王登泰山封禅,三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的景仰,等等。此外广东卷《泥泞》中考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原因,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解答。
  当然,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我们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可因熟生巧,化腐朽为神奇,得心应手全准中。2007年高考语文除了七个省市没有直接明确地考查文句含义外,还有部分省市如福建卷等将文句含义和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综合考查。针对这种命题考查趋势,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也应多关注。
  
  实战演练
  
  到大自然中去  林 湄
  荷兰虽然没有山脉,但面向大海,还有河流、湖泊、树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看那春天碧绿的草地、千姿百态的花朵以及墙缝、石隙、农地里破绽而出的种种绿茵,便想到“复活”的力量和意义:夏天躺在人烟稀少的北海岸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听浪涛细雨,看海鸟飞翔,无喧的心境顿时像大海一样坦然和空旷;秋天漫步于林间小道,观看树叶色彩的变化和飘飞落叶,不禁唏嘘地感叹——落叶啊,你是飘是落还是虚无?当冬天第一场雪出现在窗前的时候,仿佛听到时间的脚步声,它悠然、稳重又毫不留情,在无边的雪原里留下历史的踪迹。可见。意会自然不一定要面对“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或是奇特的风景,关键是你要融入自然界,了解自然,与其往来和交谈,否则,大自然就像我的童年的想法一样,不过是上山砍柴、下海打鱼的地方,包含贫穷无奈的意思。
  我真正体会到自然的情韵是在欧洲。假如心境开朗时走进大自然,那么,风的潇洒、山的稳重、水的柔情、根的力量,叶的纯粹、花的妩媚、草的活力、石的神奇……清晨的光、黄昏的色、花蕾的萌动、树叶的摇曳、鸟鸣、水流……皆是生命的搏动、井然有序的图景,难怪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过着恬淡孤寂的日子,在寄情山水里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心灵的洗涤,从而胸襟释然、超然达观,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然而,最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处于迷惑、空虚哀伤时,或遭难后接触大自然,这时,大自然就像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渐渐地,你在它的宽阔浩淼、简朴无饰、悠然自在的景象里,将捕捉到人生“渺小”、“脆弱”的意念;在“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神态里,意会到生命的“短暂”、“虚无”,从而,能身处逆境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人因有性情才活着又累又苦,常言道“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所以,古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面对自然,发现了自然的道德观念和人的本原后。便将回归自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