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泥土站立起来

作者:沈荣均




  我们的周围,有些事物因为我们每一天的熟视无睹,而常常被我们忽视。
  比如泥土,周围都是无处不在的泥土。对于泥土的熟识,已经近于漠视了。还有比这种暗黄色的物事,更让我们漫不经心的吗?因为这种漫不经心,我们曾经一度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将所有的努力都无谓地消磨在与那些坚硬顽固的石头的对峙之上。
  重新调整注视的角度,让目光低下来,抵达眼前那些泥土。深入她们的内部,用心去触摸心,直到那些东西在手与火的掌握之中站立起来。成为石头,母亲一样温柔的石头。
  由泥土到陶,便是源于至少在八千年前。我们的一位老祖宗不经意之中的一次灵感的飞翔。这位几乎改写了我们民族八千年文明史的先人,今天已经无从查考她的身世了。她的名字埋藏在了新石器时代的地层深处。
  一直固执地以为,八千年前,从泥土到陶的美丽飞翔,会不会与一位妹子或母亲有关。今天民族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颇带个人感情倾向的猜测。据说,我国云南景洪傣族的制陶村寨里,至今都还存有诸如女人制陶的习俗。这大约是关于陶的渊源的活的化石了。
  曾经不止一次地怀想八千年前的那样一个传奇的傍晚。森林里的黄昏酝酿着想象。篝火正在熊熊上升,劳动成果的芬芳随处流淌。谁手牵着手,围着火堆,击节而歌。火光金子一样镀亮一群就要生育的女人。她们的脸色,浸泡在神灵赋予的光彩之中。其中的一位,正在思考和祈祷,怎样用泥土和手,孕育出延续她们部落的又一个生命。泥土承受了女人生命里的生生不息,而变得更像一个孩子。女人把抟好的生命的种粒,扔进了火里。女人往火里扔泥娃的那一刹那。人们看见,火焰跳动起来,一群思想的花朵、灵感的翅膀在森林里飞升。就是这位无名无姓的女性,她不动声色的一次思考,绽开了随后的古陶文明。当我们今天惊叹于仰韶和半坡村出土的那些质朴精美的彩陶器皿时,第一个从我们的记忆深处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群牵手而舞的森林姑娘;当我们再一次审视泥黄与火色的交融之美时,我们又总是情不自禁地呼唤着这样一群名字:釜、豆、瓮、鬲、甑……眼前正有这样一些事物。釜、豆、瓮、鬲、甑……如此一些字眼,初次相遇,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看见哪个隔世的亲人。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名词时,一种古色古香的光芒便弥漫过来,无边无际。我几乎被那种令人窒息的美丽淹没殆尽。
  这些事物,它们的家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陶。她们从泥土中款款而来。她们在我们的手上,被我们重新理解与掌握。而后她们走向了一场别无选择的大火。她们结队穿越火与焰的那一刹那,一定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疼痛,刻骨铭心。
  从火里再生的泥土,火的金色成为一种蕴含丰富的内在,一种叫人惊讶不已的天然丽质。人呵。真是不可琢磨。漫不经心的,原来却是无法失去的。而最后终于从我们的记忆深处,一点点抹去痕迹的,又往往离我们最亲最近。比如陶。我们形影相随的手和脚,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某一些所在。几乎每一天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到她们的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曾经对于地上的那些泥土。陶的兄弟,我们又一次陷于那种熟视无睹的漠视了,以至于被我们终于遗忘在某一个熟悉的角落。直到多年以后,当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重新打量那些衣衫褴褛的土陶器皿时,我们这才注意到,原来,她们离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陶,谁乡下身着布衣的老母!古朴的锈迹,掩饰不住照人的光彩。而慈祥的光芒,又是那么地绵延悠长,生生不息。她们的怀抱里,是我们的粮食和水。她们的身边,朝夕相处的是茅屋里的禽们畜们。她们的一张老脸,横的竖的是岁月的沧桑,黄的红的是内敛的素朴,是点亮我们每一天的秀色。
  
  赏析
  
  沈荣均的《让泥土站立起来》用优美诗意的语言,从我们熟视无睹甚至漠视的泥土说起,在对八千年前的古陶文化渊源的追溯与回忆中,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升腾与结晶,于通篇氤氲着的情感的芬芳里揭示出辩证的哲理。
  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泥土却是质朴精美的陶的兄弟。从泥土到陶的美丽飞翔的过程。正是人类去不断理解自然、掌握自然的过程。不断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这一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智慧的孕育,想象的结晶,是人类思想花朵的粲然开放,灵感翅膀的腾空飞升。不只是古陶文化,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如此,都弥漫着辛勤劳动的芬芳。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二者生命的交互延续。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思想与智慧孕育出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文章首尾呼应,写我们对这些身边的平凡事物漫不经心,越最亲最近的往往熟视无睹。其实。每一种平凡都能在智慧的浇灌下绽放美丽的花朵,而伟大与美丽往往源自被我们漠视的普通与平凡。作者在最后把古陶比喻成“乡下身着布衣的老母”,虽出身平凡,衣衫褴褛,历经沧桑,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支撑,浑身上下洋溢着夺目的光芒,掩饰不住照人的光彩,富含哲理意味。
  
  (张相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