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人无信不立
作者:乔彦贞
晋文公攻原②,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②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③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济源西北。②姑:暂且。③卫:诸侯国名,主要部分在今河南东北部。
译文
晋文公重耳攻打原国,只准备了十天的粮食,便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结束战斗。然而到了约定的期限,并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鸣金收兵。
这时,有从城里跑出来的士人说:“原城只能维持三天。”
群臣劝谏晋文公说:“原城中已经没有了粮食,人们的力气也消耗殆尽,您暂且再等一等。”
晋文公说:“我跟大家约定了以十天为期限,如果到时候不离开,就是自食其言。得到原国而失信于人,我不会干这种事。”于是下令撤军。
原国人听说了这件事,说:“晋国的国君如此信守诺言,我们怎么能不归顺呢?”便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说了这件事,也说:“晋国的国君如此信守诺言,我们怎么能不归从呢?”也跟着投降了。
孔子听说并且记下了这件事,说:“进攻原国而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二
吴起为魏文侯西河之守。泰有小亭①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②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亭:一种边境上的军事建筑。②一石赤菽:石,容量,一石为六十千克;赤菽,红豆。
译文
吴起给魏文侯镇守西河郡。秦国在边境上建立了一座岗亭,不除掉它,对魏国的农民危害很大,而攻打它又不值得征调军队。于是,吴起就把一根车辕倚在北门外,发布命令说:“有谁能够把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给他上等田地和上等住宅。”
开始没有人响应。等到终于有个人硬着头皮把这根车辕搬走,吴起便按照命令中说的奖赏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红豆,发布命令说:“有谁能够把这石红豆搬到西门外,可以得到同样的赏赐。”结果人们争着去搬运豆子。
接着吴起发布命令:“明天将进攻那座岗亭,能够率先登上亭子的人,奖给国大夫的爵位,并赏给上等田地和住宅。”人们争先前往。吴起下令进攻,只用了一个早晨,岗亭就被攻打下来了。
三
曾子之妻适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嬰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适:到……去。②顾反:返回。“反”同“返”,“顾”与“返”同义。③彘(zhi):猪。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跟在后面哭着也要去。母亲哄他道:“你回家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煮肉吃。”
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便去捉猪,要杀掉它。妻子慌忙止住他,说:“我只不过跟孩子说着玩罢了。”
曾子说:“孩子不是开玩笑的对象。他没有知识,完全依靠跟父母学习,听从他们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学骗人。再说,作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她了,到时候母亲还怎么教导孩子呢?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把猪杀掉了,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
诚信是一个国家治理有序和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古代的国君、大臣期许于人的一定要做到;现代的我们,答应别人的事也一定要履行。人无信不立。巴尔扎克曾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诚实守信的人,人们信任他;相反,一个人若轻诺寡信,甚至言而无信,既使他以后再信誓旦旦地担保,也难以得到人们的信任了。前者形成良性循环,后者则是恶性循环了。
晋文公在战场上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而坚守信用,从而赢得了原国人和卫国人的归顺;吴起对民众恪守信用,从而顺利攻打下了岗亭;曾子对自己的孩子信守诺言,正确地教育了孩子。取信于人,千金一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不要轻易许诺,做不到的事更不要答应,也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掉诚信,失去人心。曾子的妻子答应了孩子杀猪,曾子就真把猪杀了;晋文公约定十天为限,就不因再等三天就能攻下原国而变更。他们不是不懂变通,而是更深切地知道诚信的重要。
坚守诚信的底线,在当今的商品社会尤为可贵。不被横流的物欲蒙蔽双眼,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诚信的心,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才能不迷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