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一样劝战迥异性情

作者:赵长河




  《赤壁之战》中孔明、鲁肃、周瑜三人都是主战派,都劝孙权迎战曹操,都表现出在政治、军事上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表现,孔明、周瑜显示于劝战时;鲁肃则表现在劝战前的游说刘备中。虽然话题主旨都是劝战,但三人的口吻、用语却不同,在这不同之中显出三个迥异的鲜明个性。
  孔明在劝战中突出地表现出他的“智”。
  刚见孙权时他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明明此行是“求救于孙将军”,但在孙权面前却从不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他知道权能拒曹则“求救”目的可达,这样“求救”实是不卑不亢,此其一。尽管刘备当时兵败势弱,但一开始孔明就有意把孙刘曹并提,且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巧掩刘备不堪的处境,这是不卑不亢其二。以上实是迂回法求救。
  为了坚定孙权拒曹决心,他利用孙权的好胜性格,以田横、刘备坚强不屈反激孙权,孙权果真“勃然”怒,决心拒操,这又是激将法劝战。而他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解除孙权敌强我弱的顾虑,此又为知己知彼法劝战。
  在对孙权的劝战中,鲁肃则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厚”。
  当朝堂上主降声浪高涨之时,鲁肃没有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只是“独不言”,此其厚之一。
  待孙权出廷,鲁肃默随其后,与孙权作悄悄言,这种以谈心表达意见的方式乃其厚之二。接下来,鲁肃从驳众人“迎操”的主张发话,以假设的方式,从自己迎操与孙权迎操不同后果的对比角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心置腹中显得那么知心,此其厚之三。明明是劝战,却不正面提一个“战”字,而是以婉转发问、希望建议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这是把孙权当成“主公”,当成主体的一种劝战,此其厚之四。总之无论直接抑或间接,都充分显露出鲁肃之厚。听鲁肃之言,读者之心才踏实了些。
  周瑜劝战则劝出了周瑜特有的“豪”。
  和鲁肃的反复强调不可“迎操”不同,周瑜在朝堂上一出言就是“为汉家除残去秽”、“操自送死”,读之令人振奋。接下来为孙权“筹之”的有理有据的形势分析则又显出了周瑜豪气万丈后的将帅之才,这才是周瑜之豪。以此,周瑜下文的“禽操”、“破”操读来才更加令人踏实、放心。“是夜,瑜复见权”,单独面谈,这种和鲁肃一样的推心置腹的谈话方式是缘于他们和孙权关系的亲密。亲信臣下的谈话方式当然也就不同于孔明作为友军使者的谈话方式了。
  “是夜”密谈,周瑜对形势的分析更加细致可信,建立在充分分析基础上的豪言“甚未足畏。瑜请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也就更加使人放心,令人振奋。孙权当然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由衷欣慰感奋了。
  “人物的声口就是人物的性格”,周瑜、鲁肃、孔明劝战时的言语确实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