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触摸城市 感受乡村

作者:纪 勇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在前面有一段引导的话:“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这道试题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及时的。写自己亲身感受的生活本应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就是要写重大主题,要写出积极意义,追求宏大叙事,而对自己身边的细微小事、平凡物件、普通人物引不起必要的关注,勾不起审美的谛视,到作文时就说,我们没有什么材料可写。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我们对“平凡的生活”来作一个“回望”。这对平时关注生活、喜欢思考的同学来说,是可以尽情挥洒的好题;而对相当多的同学来说也许是难题。有同学面对此题,感到诺大的都市(乡村)无从写起。因为有的同学几年读书,准备高考,除了一心只读“应考书”,平时很少关注身边的一切,这种明确的只为高考准备的心态让他们忽视了身边平凡的幸福和感动,到作文时也无话可说了。
  那么,究竟怎么写好这道题目呢?
  首先审题,看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所写范围是“都市”的或者“乡村”的。根据导引语,我们知道,要写的是“我们栖息的空间”里发生的与“我”息息相关的“平凡的生活”,而这些“平凡的生活”又是“回望”中引起“我”的“感触和期望”的。而“触摸”、“感受”,则告诉我们,对这些平凡的生活是要进行一定的审视的。通俗地说,就是要经过思考。“触摸”者,接触、抚摸也,就不是一扫而过;“感受”者,感觉、身受也,就不是知其皮毛不知其里。可见,写好此题,需要对面上的生活进行必要的思考。能理性地审视,蕴含一种自己独有的情思,那是最好的了。看似简单的题目,实际在考察考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是很有些层次性的。
  其次联想,看有哪些材料可写。题目告诉我们:“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只不过是提醒我们可以侧重选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罢了,而联想时往往很难断然分开。许多的事,能引发我们真情实感的有哪些?能引发我们深刻思考的又是什么?这又不能不与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和期待有关系,沉积的欢喜、愤怒、忧虑、遗憾、不平等感情在回忆中被唤醒。而这时的思维过程很可能有所学知识的辐射牵连,有所见多处的对比观照。想起的可写的“生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总之,都能生发感情,引起思考。如都市的胸怀,乡村的厚道;都市的喧嚣,乡村的宁静;都市的家门紧闭,乡村的大门敞开;都市的现代文明,乡村的古朴原始,等等。一般地,人们往往强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非常正确;但是,假如换一种眼光,文章很可能会另辟蹊径。住在都市里的人,对某次去乡村感悟很深,以都市人的身份感受乡村,或者常住乡村的人,对都市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写出自己的触摸所得,这样往往可以收到站在山界外,客观看世界的效果。
  再次构思,寻找最佳的表达形式。这两个题目还是很大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字数情景下写好文章,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首先,要在广泛联想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再限制,缩小写作切口,可以给题目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以确定更小的写作范围,如“色彩”、“气味”、“交通”、“小路”、“人情”、“喧嚣”、“宁静”、“风景”、“和谐”、“走向”、“气度”、“胸怀”、“精神”,等等。这样,“触摸都市(的精神)”、“感受乡村(的走向)”,选材、写作方向就更集中了,把握起来就更方便。接下来,要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或者故事载体。如写“触摸都市(的气度)”,可以从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作为突破口:罗兰英身患绝症,素不相识的宁波人纷纷伸出援手,由此可以引申到“气度”上来;爸爸今天回家很生气地说起他为一个外来科技人员抱不平的事,也可以引申到“气度”。再接下来,要根据自己所长,确定一种文体来写,是擅长写故事,还是擅长抒发感情,还是擅长纵横议论。写故事,要尽量追求深刻的蕴含和吸引入的情节;抒感情,要有事物寄托,要显得感情深厚;发议论,要有理有据,拓展思路,追求深刻见解和新颖创意,体现思想水平。
  最后润饰,选用自己的特色语言。一篇好的文章,语言一定是精彩的。内容不是外在于语言的物质,语言是撑起文章的骨骼血肉。或平实,或典雅,或幽默,或雄辩,或冷峻,或热情……一定要能够显示自己的语言特色。书面语和口语是有区别的,写成文章,要以让读者产生品嚼的欲望为宜。如:“闻惯了汽车尾气,习惯了排队等待,看惯了人山人海,听惯了车嗡人喧,突然来到的清静,清新得让我无措,宁静得使我窒息。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溪水的哗哗,虫子的吱吱,枝叶的沙沙,构成美妙的合奏,使我有倾诉的冲动。”这样的语言奠定了清新、宁静、典雅的基调,确定以下的文章必然是要去“感受乡村”的清新、宁静、美好,激荡着一种热爱之情。
  
  佳作示例 遥远的抵达  浙江一考生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是对这个城市的自豪。
  而当我敲打键盘的时候,却常常感觉自己听见的是麦穗在收割机下发出的咔嚓声。很缥缈很模糊,那是来自记忆中的声响。
  咔嚓咔嚓……是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过来。
  小时候,我常坐着火车,去很多遥远的地方。为了抵达城市,我们穿越了无数乡村。窗外,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田间堆得高高的麦垛,温顺的牛羊,朴素而简陋的民居和守护着麦田的稻草人。甚至,还能看见阳光倾泻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时光在一瞬间从这一片流向那一片。
  乡村就像一个很遥远的意象一样,存在于意识流之中。目光无法达到的地方,就由想象去完成。是的,那些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混淆,在凡·高的画中,在悠远的歌谣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
  歌里,悠扬地唱道: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梦里。发现乡村,就是人们遗忘在远方的家乡。
  回头望,乡村,是人最能贴近大地的地方。几千年以来。朴素的人们,背朝着太阳,将自己最忠诚的信仰和最质朴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给这片土地。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也越真切地存在。
  对城市的眷恋和对乡村的迷恋,始终在人们的血液中纠结。人们每天都在触摸这个城市、触摸着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却每天带给他们失望与陌生。当他们疲惫倦怠时,总是向往着乡村,希望能感受到那里原始而质朴的一切,乡村给了他们能贴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楼房被建造成统一的、与麦田不再相符的风格,田间小径弯曲的线条变得生硬。人们看着现在的乡村,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些消逝在记忆申的画面,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它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为了抵达乡村,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