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追寻精神的家园

作者:杨继光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这种探求在文章的开篇就得以表现,作者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问题是作者思绪的开始,当我们为这样不合常理的疑问感到困惑时,便也不自觉地跟随着作者走上了探索的历程。
  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首先是作者的祖籍广东新会。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老家”令人神往的美景。接着是作者的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在那里作者留下了她美好的童年假期生活。再次是作者的出生地——杭州。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作者感受了那份柔和淡泊。最后是冰雪之地的小兴安岭,作者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水作的江南,冰砌的塞北,作者在这里聆听过落雪的声音,感受过冰天雪地里红红火焰的温暖。
  这四个故乡每一个都是那样美,然而作者对四个故乡的感受却各不相同。对于新会。作者是30岁才第一次去,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我,……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所以“无故园的感觉”,“犹如被放逐的弃儿”。作者对它的感受是陌生的。当时魂牵梦系的常常是外婆家,然而外婆的过世将这一梦境也带走了,加之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所以作者感到,洛舍镇“又何为我的故乡”?从小生长的杭州,作者自是欣赏赞美,所以19岁就离开的“我的西湖”曾让作者“日夜思念”。但渐渐地作者感到杭州也不属于她了,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格格不入。相反。对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很显然,作者给了小兴安岭更多的笔墨。更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这里经历的青春岁月,描写它给予自己的无比亲切的感觉。
  纵观全文,在张抗抗的笔下。故乡是一个接一个变化着的,而自己却是一个处处无“家”的流浪者。不知道哪儿是自己的故园家乡。甚至觉得“我已没有了故乡”。至此读者会不觉发问:她所寻找的“故乡”究竟是指什么?又为什么会对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情有独钟?
  其实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节,我们不难发现答案。这情有独钟是因为“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二十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而作者追寻的故乡就是那些“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文章至此,就清晰明了起来。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指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团。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所以。“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她的故乡就会如题目所说——故乡在远方。
  对于现代人而言,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现实有时也让人们背井离乡,在这样的时候怎样找到精神世界的归属才更值得思索。张抗抗用她的文字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