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寻回诗意的天堂

作者:杨继光




  与其说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如说是一篇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心灵的诗。无论是文章唯美的语言。还是作者灵动的心绪,都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良多。
  文章开篇就将我们的视线指向村庄。指向村庄里的“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只是作者和这些栖满了心灵诗意的事物已经隔了多年的光阴,再也回不去了。这心灵的诗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用回忆的笔饱蘸深情的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远去的画面。
  作者想起了寒冷的冬天里那群幸福的白鸽子,可以在酒香四溢的雪夜和人们毫无距离地一起享受炉火的温暖,它们不担心寒冷,不害怕伤害。接着,想起了橘黄的灯光下父亲和老马的窃窃私语,想起了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起了对着雪花出神的白鸽子滴溜溜的圆眼睛,想起了虫鸣和眼光雪亮的猫头鹰,想起了布满青苔的小石洼里一枚枚晃动的水晶月亮,想起了“月亮折叠在大衣里”的故事中那颗纤尘不染的童心。
  文章的语言典雅清新,作者的文字让我们似乎进入到了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想起王维笔下“诗中有画”的境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笔下的儿时村庄又何尝不是一幅画。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雪夜图,幸福的鸟儿,幸福的孩子,幸福的时光。鸟儿没有迷失和孤独,人没有迷茫和失落,人与乌。生命与自然,如此和谐融洽。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写出了村庄的温暖、安详、生机勃勃,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我”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表。
  与其说这些是作者曾经经历的乡村生活,倒不如说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字描绘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后文所说,“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是我的“灵魂和根”。
  只是“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了,这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与前文形成转折的话在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的同时,又表达了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
  在城市的生活里,作者童年世界中那纯洁的蓝月亮像梦一样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刺眼的霓虹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是看不到月亮的可怜的孩子和迷失孤独的人们。而自己又已“无法离开城市”,只能承受着“背叛的煎熬”,并时时思念着日渐遥远的村庄。
  至此我们理解,在往昔村庄与现实城市如此巨大的落差中,在村庄里“幸福的鸟”与“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中飞翔着孤独的鸟”的对比中,暗示的恰恰是作者和所有在城市中迷失的人们共同的“不幸”。我们恍然明白,开篇时作者看到的那只找不到归程和穴巢的孤独的飞鸟,其实就是漂泊在外,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迷失于高楼间,与村庄渐行渐远的自己。
  作者在结尾处水到渠成的表达让人在诗情画意的清新之后陷入深深的思索。多少次为了挤进城市而努力,又有多少个夜晚梦回故园,那个作者“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的词语可也曾烫过我们的手?我们的灵魂和根又扎在何处?是不是迷失了太久早已忘记追寻?《渐行渐远的村庄》所抒发的不止有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更有对纯洁、美好的精神天堂的渴望和呼唤;想要唤起的是有白鸽飞舞的天空和有蓝月亮的夜的诗意,更是像白鸽子一样自由,像蓝月亮一样晶莹的心灵。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