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

作者:戴召平




  贾平凹说:“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于它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周克武的《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
  客观地说,无论何处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人附着在月亮之上的情感。作者不吝笔墨,大事渲染故乡的月光盛宴,缘于对故乡明月的极度喜爱。那场景,简直就是一份作者恩赐给读者的视觉和精神的饕餮大餐,让我们沉醉于温柔的乡情乡恋之中而无法自拔。那明亮皎洁的乡村月亮,那湿漉漉的乡村月光,那诗意淳朴的乡村风俗,无一不撩拨着每一个游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心灵的指引和灵魂的寄托,人们对月凝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情结。“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以清新凝练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诗意自然、柔情似水的故乡月夜图,稀释着那团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安详宁静的田园景象和诗一般的意境,也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羁绊,一任时光在竹篱茅舍间悄然飞逝”。诗意的乡村,诗意的月亮,诗意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都被赋予了诗一般的神奇妙境,又像一阵阵乡愁雨。淋湿了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也淋湿了作者的梦。
  而在城里,望月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曾经的繁星皓月遗落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行色里”,村庄的月亮在这里已渐行渐远。而让人难觅它的踪迹,作者为此深感惋惜。“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身居城市的作者在无奈中只好到梦里去追逐。在这里,作者把城市望月的奢侈与乡村赏月的惬意作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处处泼洒着自然诗意、祥和安康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从而抒发了自己浓浓的家园之思。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篇同名文章《月是故乡明》,叙述了作者虽然见过世界各地的美丽的月亮,尤其是作者所居的燕园朗润园更是适合赏月,景色清妙,但他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小苇坑上的月亮,以此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本文和季先生的文章虽都是借月亮来表达故园之思,但本文主要写了城乡月亮的差别,在自己故乡月色的恬淡明亮和城里的赏月是奢侈事的对比中阐发主题,不同于季文的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自己家乡小苇坑里的月亮的对比中引发主旨,而没有农村和城市的月亮的差别。
  曾经,作者“带着月亮的体温走进了城市”,而如今,“城市里疯长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欲望”,使作者再也感受不到萤光蛙鼓和恬淡的月光盛宴。作者对此深深感慨,自己身居城市,而灵魂却“茫然不知所往”,“久久地徘徊在它的边缘,无法找到入口”。那么,灵魂将安放何处?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在何方呢?唯有故乡才是最真切、最让人安心的,那里才是栖息自己灵魂的唯一场所。文末,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惆怅、哀伤、怀念一并喷涌而出:“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进发——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好一个追梦到童年!
  但我要说,作者又是幸运的,毕竟还有梦可追。回望我们身边的许多城里人,恐怕连梦都没有了追的机会了。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清新自然,含蓄蕴藉,富于诗的神韵,读来有很强的感染力。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