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以“利”为饵 逐层推进
作者:杨廷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这是第一层。烛之武在谈话一开始,就欲扬先抑,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说话。这不光是为了打消秦穆公的戒备之心,还因为话中隐隐含有拍马之意,容易取得秦穆公的好感,为下面进一步打动秦穆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层一开始,烛之武不光继续露出谦卑的姿态,以加深秦穆公对自己的好感,还以“有益”直指“利”字,暗示秦穆公:与晋国联军攻打郑国之事,应把“对秦是否有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下文引出从正反两方面对围郑与弃郑利弊的分析做好准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先分析围郑的弊端:一个“难”字,先讲众所周知的事实,再用反问句指出“亡郑”的结果只不过是“陪邻”而已。言下之意是告诉秦穆公,围郑对秦并无好处。然后进一步从“厚”、“薄”的角度分析,这“厚”和“薄”的关系实际就是个“利”的问题。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并不急于指出该同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出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迫使秦穆公认真考虑“厚”、“薄”的问题,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此时,烛之武知道不能再讲秦、晋关系,否则容易引起秦穆公的疑心。于是,他变换角度,讲问题的另一方面:保存郑国对秦国的好处。言语之中,烛之武直接以“利”引诱,用“无所害”委婉暗示,以达到使秦军放弃攻打郑国的目的。以上为第二层,围绕“有利”、“无利”替秦穆公分析“围郑”与“弃郑”的利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穆公与晋联合围郑的思想基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此为第三层。烛之武在分析围攻郑国的利弊之后,再揭历史伤疤,以过去事实挑出秦穆公心中对晋国所存的芥蒂,以达到扩大秦晋矛盾、瓦解秦晋联军的目的。这一招实在太厉害了,秦穆公此时的脸色应当难看极了,他与晋联合围郑的思想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有了前边三层意思垫底,烛之武的第四层意思进一步从历史事实出发,指出晋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故意制造出假设性的话语揭露晋的企图,进一步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最后以一句“阙秦以利晋”作结,再一次突出“利”字,给贪婪的秦穆公预示一种最不能接受的结局,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秦晋联合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最后的结果是秦穆公“说”(高兴)了,不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派人去协防郑国,而烛之武的劝说则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