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作者:严维民




  一、审题失误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例如:
  石头城  [宋]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同学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对策: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参考:(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积淀先入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家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还是有限的。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气的误区。例如:
  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道题正确答案:“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但是有许多同学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而对写“黍离之悲”的古诗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时想不起来,就“积淀先入”了。
  第二道题正确答案:“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有的同学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伤今的诗库存太少。
  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对策:
  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中的时间观念
  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好景不常
  
  (二)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2.“满地芦花和我老”类——悲秋主题;3.“人生看得几清明”类——伤春主题
  
  (三)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1.“荣名以为宝”类——自警自励;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3.“思为双飞燕”类——爱情主题;4.“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5.“为乐当及时”类——珍惜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