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浅探
作者:唐惠忠
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两者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方向为: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类探究题常常考查大家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对作品形象的感受和对作品深刻思想的领悟等。比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要求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文后的探究题是: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吉米和鲍勃是《二十年以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他们“二十年以后”的约会,颇具戏剧性:两个人一个成了警察,一个成了通缉犯,二十年的时间“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于是,“情与法”的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矛盾,友谊在接受拷问,理性在痛苦中煎熬。题干以假说的形式,分别对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了二元对立的评价,意在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探究。那么,该如何“加以探究”呢?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答: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鲍勃值得同情的地方。如果联系到鲍勃在西部“发迹”的背景,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这个人物就会更多了几分让人同情的因素。
持鲍勃罪有应得说可答:鲍勃毕竟是警方通缉的罪犯,无论他多么有人情味,犯罪动机多么值得同情,犯罪情节多么轻微,都不能成为他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对于吉米,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法不容情,鲍勃逃避法律罪加一等,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
持吉米忠于职守说可答:对于鲍勃,吉米也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他如期赴约,同样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他发现二十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难以言表的。“情与法”的对抗交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激烈。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私枉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又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
持吉米背叛友谊说可答:虽然吉米如期赴约,却没有与朋友相认,表现出理性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尽管他没有亲自逮捕朋友,但鲍勃毕竟是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而且是因为与他约会而被捕的。何况,吉米并没有当着鲍勃的,面“现出原身”,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劝他去自首,也没有试图在法律上对他施以正当的帮助。
除了以上四种论点外,考生还可另立新说,另作解读。
二、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都强调考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中,除了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外,还要能领悟作品的本质、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尤其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比如2008年江苏卷对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考查,设计的探究题是: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侯银匠》一文写普通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从中折射出人性之美。小说的首尾部分值得关注,开头写“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侯银匠作为手艺人,勤劳且机灵;倒数第三段回到侯银匠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他喝酒,想起两句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进一步写出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这就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由此,可明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而写侯菊的文字多(或者说“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读来意味深长。
当然,本题也可从人物关系(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情节设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思想内容(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写作技法(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等角度组织答案。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一条是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比如2008年广东卷选文《河的第三条岸》的探究题: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如本题题干中有“请联系全文”的提示。也就是说,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此题虽是“谈谈你的看法”,但题目限定的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因此答案仍要回归文本。
探究这一问题,大家可以结合《河的第三条岸》中“我”对父亲态度变化的描写,运用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作品进行解读:从“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可知“我”对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的出走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好奇;而从“我”悄悄带食物给父亲、老是念叨父亲的安危,“我们呼喊,等待”、“我们都哭了”,可知“我”对父亲是关心、同情、支持的;从“我”担心年迈的父亲的身体,对父亲发誓要继承他的事业,到真正看到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而产生极度恐惧感继而落荒而逃的行为,可知“我”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