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寂处观群动,独立自吟诗——柳宗元



  柳氏贬永州“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
  肆于山水间。”

  ———韩愈《柳子厚墓志髴》

  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茅坤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
  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
  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
  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
  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有心
  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只实
  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
  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当
  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溪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
  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
  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
  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
  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
  宗元很大的慰籍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
  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
  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
  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
  “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
  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
  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永州八记》是柳宗
  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
  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
  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
  ;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
  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
  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
  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对
  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枪幽邃”,
  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
  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逾石而
  往是昌蒲掩映、鲜苔环周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
  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北曲行,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笔笔眼前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
  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作者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
  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
  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
  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
  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
  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
  华章。

  《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下笔构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精裁密致可以概括《永州八记》结构之美。8 篇游记,整体构思,一气贯通。文
  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发笔,通过对西山周
  围山水景致的描绘,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最后,到《小石城山记》向苍
  天发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质问,对整个八记作结。8 篇游记每篇多各
  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
  如前四篇,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第二篇就以“钻拇潭在西山西”起笔,自然
  衔接,毫无斧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发端,同上篇相连;第四
  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这就以西山为起点,向西出游,接连出现
  了三处胜景,一处连一处,一景接一景,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更令人折服的是,
  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组合,犹如一气呵成,毫无间隔之弊。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