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部分 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
|
|
|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
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
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
天!
———《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
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
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窦娥冤》
在汉代戏曲史上,有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
豆,那就是关汉卿。关汉卿的生平事迹后人所记不甚详,但单从本文题引中来自
他的《窦娥冤》的两段话,即可见出他梗直、坚毅的性格与文风。关汉卿和他笔
下的窦娥,都是有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
人物,他们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史上无法绕过的丰碑。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又说
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
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
坛上的地位。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
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
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我们着重介绍、评析他的《窦娥冤》。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
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
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
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
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
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
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
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在《窦娥冤》中,县官是个小丑角色,好笑得很,糊涂得很,让人发谑。关
汉卿在有关窦娥生死攸关的地方出现这样一个小丑人物,来决定窦娥的命运。县
官一上场就自言贪爱钱财:“告状来的要金银。”当张驴儿等人跪时,他也跪,
从衙役的话中得知,县官是向着来告状的张驴儿跪的,还说来告状的人是他的衣
食父母。而后来窦娥申诉冤情,说的详详细细合情合理却不被理睬,而张驴儿言
词张狂无甚道理却言听计从。由此看来,张驴儿应该在审讯之前已经行过贿。但
为何关汉卿不将这一点直接写出来,而只露些蛛丝马迹,并且要那么搞笑地写来
呢?这也许可以说真正展示了关汉卿的幽默本色。他让那些小丑式的表演在供人
发谑之余,发挥它们独到的效果。作者将县官受贿妄判的可恨之事处理成可笑之
事,在那些最可笑之处暴露事情的本来面目,让县官这种可恨人物变成弱智到成
为被人取笑的笑料,从而更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让浑话既展示了它的幽默本色,
又与情节水乳交融,与主题暗流相和,这该是最成功的打浑方式。
所谓“无巧不成书”,给窦娥平反昭雪的清官是她的父亲,这就是一种为情
节发展而设置的巧合。但似乎这种巧合恰到不是巧而是拙了,它把窦娥的形象冲
淡了,把窦娥的精神罩了层影子:窦娥的亲生父亲能否做最公正的评判者?窦天
章的出现,到底是一个主持公道者的身份?还是冤屈连及者的身份?作为窦娥的
嫡亲亲人,谁能说他为窦娥说的好话是最能说服人的?他替窦娥平反,倒像是有
替女儿复仇的嫌疑了。若设置一个局外人作为清官的身份出现,来重新审视这个
案件,更能以冤案的揭露造成的旁人心灵的震撼来烘托窦娥的冤情,能让人对窦
娥更加肃然起敬。但若转念一想,似乎作者有另一种考虑。作者让窦娥的案子放
到她父亲的手中,来展示窦天章这一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窦天章一听女儿端云
就是药死公公的窦娥,就大声斥责窦娥,重申三从四德,并声称要将她更加严厉
地处置,丝毫不顾及亲子之情。但当得知窦娥原是因遵守三从四德而受冤,于是
为她平反昭雪,且为她超度升天。这样就有了史书里时常标榜的“赏罚不避亲”
的意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若犯罪当然责罚,若应受奖也该公正地给予奖励。
从而看出第四折不是纯为替窦娥平反昭雪而设,却也是为了展示理想官吏的品格
而设。
虽然窦娥发表过怨天骂地的过激言辞,但她骂归骂,骂了依旧遵扬封建社会
的道德观念,变成了鬼也要维护自己不辱身份遵循道德的事实。作者写窦娥的对
道德的恪守之余,再用窦天章写遵循道德,他们俩人的形象相叠,来加重一个主
题:对遵奉封建道德的高洁志士的颂扬。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有很强的道德观,
他是一个将封建道德内化成自己的骨骼的人,却也叫人肃然起敬。
/* 69 */第四部分愿天下姻眷皆完聚———王实甫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飏飏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名《凌波仙》
在中国古代剧坛上,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西厢记
》自问世以来,使无数青年男女为之倾倒、痴迷,就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而言,
《西厢记》可以说是一座巍巍丰碑。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月和经历因资料太少,难以确
定。
根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的记载,王实甫所作杂剧共14种,其中
多数皆佚,全存的仅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各存曲一折
的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此外,王实甫还创作过不少散曲,但流传极
少。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中唐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许多文人骚客以这
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各种戏曲形式的作品。到元统一中国后,各种流行的戏曲、
讲唱,在大都、杭州等地汇聚,南北戏曲得到交流,为王实甫写《西厢记》提供
了可借鉴、创新的基础。他集中了前人的成果,经重新改造加工,创造了一部五
本多折的连续演出的杂剧,使《西厢记》的内容形式臻于完美,成为一出千古绝
唱。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以执着的精
神,战胜相国夫人阻挠破坏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青年男女反对封建
婚姻制度、勇敢地同门阀观念决裂,要求自由择配的强烈愿望,揭露了以崔夫人
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虚伪,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婚
姻理想。
作品着力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这几位典型形象。莺莺是一位温柔沉静的
贵族少女,她貌若天仙,既有大家闺秀的贤淑,又有贵族少女的文才。然而礼教
的约束下,尤其是包办婚姻的无奈,使她内心痛苦难言。在与张生自由恋爱,并
与老夫人明争暗斗的过程中,她显示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稳重,以及可贵
的反抗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
张生的形象也极富个性。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在对莺莺的追求过程中,
显示出多方面的个性,时而单纯得至于轻信,时而机敏,时而刚强……总之,忠
诚、正直、正义是他性格的核心,可笑痴呆而又可爱,卤莽直率又令人可亲,从
他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爱情理想。
红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奴婢形象。她聪明伶俐、富有正义感,她
大胆支持崔、张的爱情活动,敢于对抗相国夫人,在“拷红”戏中,她的性格的
闪光点全部迸发出来。在老夫人的拷问下,一方面迫于威势,将崔、张隐情如实
相告,一方面强辩力争,以老夫人的言而无信为理由,反戈相击,显示出聪明的
特点和侠肝义胆。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下层人民自发的冲击礼教的精神及美好品
质,因而受到后世人们的交口称赞。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
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实甫善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开错
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曲折复杂,全剧一波三折,波澜壮
阔,而又一气呵成,结构完整,剧情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舞台生命力;作者善
于描绘景物,制造氛围,抒情与写景统一和谐,心理刻画与环境渲染融为一体;
作者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将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唱到底的通
例,改造为五本二十一折,且部分打破了一折一人唱到底的束缚,为杂剧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厢记》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
高度赞赏。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
《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
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明代着名思想家李贽
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
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
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
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明
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
《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其他遍及天下的言
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
《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自19世纪
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
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可见,《西厢
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
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
|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