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避席畏闻———清朝的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徐骏

  诗人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说:“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都为稻粱谋。”此
  诗反映的是那时文人做文章只为谋生存,提及文字狱,就面有异色,真是谈虎色
  变。其实文字狱古已有之,只是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
  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那时,封建统治者动辄指斥人们“语
  含怨望”,“狂悼讥刺”,大兴文字之狱。揭发检举此类案件者有功,隐瞒不报
  或办理不力者有罪。一时告密诬陷之风大盛。有些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告密
  邀功;有些人挟嫌诬陷,以报私怨。文网密布,冤狱频起,文人士子人人自危,
  惟恐一不小心,陷于罗网,或是受到株连,祸从天降。

  清代的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愈演愈烈,前后100 多年,有案可
  查的大小案件不下100 起。在这些案件中,被判处死刑的200 多人,受到株连而
  被判处各种刑罚的更不可胜数。文字狱的“罪犯”,既有政府的官员,也有各阶
  层知识分子和平民,上至朝廷大员(包括个别的满洲贵族),下至一般生员、乡
  愚迂儒,以及江湖术士、轿夫、船工等等。在清朝前期,大体上说来,随着政治
  形势的演变,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下降,文字狱打击的对象也随着发生变化。
  在康熙、雍正年间,主要打击汉族上层分子和政府官员。目的是镇压反清力量,
  排除政府内部的异己势力。而到了乾隆年间,主要为了打击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
  百姓,同时也株连各级官员。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压制反动力量,强化中央专制统
  治,变本加厉大兴文字狱。正是在编纂《四库全书》,大肆宣扬文治之际,趁机
  各处搜集书籍,也焚烧、毁掉了许多稍有反动眉目的典籍、着作。文字狱因此达
  到了高潮。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十年间,因文字狱而产生的案件就近50起。

  早期最大的文字狱案件,是庄氏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都是由于编写前
  朝、当朝的历史而招祸的。可看作是一次有意识的小题大作,其目的是给具有反
  清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一个暴力的威胁。而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曾静之狱,算是
  清代文字狱中唯一的谋反案件,但是其实并未有真正的行动。这个反抗的力量是
  十分微弱的。

  清代最着名的文字狱首先发生在康熙一朝,共有两起:一起是“明史狱”。
  浙江乌程(今吴兴)富商庄廷拢买得邻居明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遗稿《列朝诸臣
  传》,邀集许多名士加以编辑,并增补了明末天启、崇祯两代史事,其中多有指
  斥满洲的文句,定名为《明书》,作为自己的着作。书中直书清朝先人的名字,
  指斥明将降清者为叛逆;不使用清朝年号,而用南明永历等朝的年号。书编成后,
  庄廷拢已经去世,其父庄允城将之刊行。不料有人向朝廷告发,庄允城被逮入京,
  死于狱中,庄廷拢被掘墓开棺焚骨,所有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
  都被处死。先后因此狱牵连被杀者达70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

  另一起是《南山集》狱。方孝标曾经到云南在吴三桂部下做官,后来及早投
  降清朝而免除一死,着有《滇黔纪闻》等书。戴名世见其书,在所着《南山集》
  中加以引用,被认为有“大逆”语。其实二人着作并无什么诋毁清朝的“大逆”
  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为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
  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略微倾向明朝的口气叙
  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以同情。结果此狱也波及数百人,戴名
  世被斩首,方孝标已死被戮尸,两家男子16岁以上者均被杀,女眷等则被没收为
  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军到黑龙江。

  清代文字狱中惟一的谋反案件,吕留良、曾静之狱,发生在雍正皇朝。吕留
  良是一个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就在家里收子弟教书。有
  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后来他索性到寺院里,剃头当和尚,躲在寺
  院里着书立说。书里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
  留良死后,更没被人注意。湖南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
  分敬佩,就派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的文稿。张
  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
  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俩人见了面,4 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
  并商量怎样推翻清王朝。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
  兵权,颇受重用。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曾静写了一封信,
  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收到信后,大吃一惊,在威逼张熙交待同谋不成之下,
  假装答应,张熙于是将他们的计划、主谋人员一一交待。岳钟琪马上上奏雍正,
  报告这起谋反事件。雍正帝将他们严加查办。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
  坟刨了,棺材劈了,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
  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文字狱高潮已经过去,还发生了所谓《笃国
  策》案。由于乾隆时代社会趋向稳定,文字狱引起挟嫌诬陷,株连亲故,造成人
  人自危、上下猜疑,这对于巩固满清统治秩序并不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
  治者调整了以往的政策,延续100 多年的文字狱,在乾隆后期终于告一段落。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