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知识界的方向(厉震林)
|
|
|
转型这个概念,是目前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但是,它的意义,主要是指政治和经济领域。其实,它更深刻地反映在文化和精神的方面。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余秋雨老师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方向。
余秋雨老师也曾经彻夜于青灯黄卷下,著书立说,按照传统文人生活形态,在书斋中安
身立命,成就辉煌巨著,但是,终于有了一天,余秋雨老师感觉如此继续做下去,可能会产生知识的失效,产生一种重复怪圈,必须走出书斋,到文化和历史的第一现场,亲自触摸知识生命的原生态,寻找学术灵感,然后回到书斋,重新著书立说。
这走出的一步,对余秋雨老师是一小步,但对中国知识界,却是一大步。
因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直较为缺少田野调查精神,在书斋里,在前人的材料中,东抄西抄,剪剪贴贴,做些所谓“学术”。自然,这也可能做出好的文章,但是,难度很大,很容易失却鲜活的学术原创力量,而成为“掉书袋”学问。
余秋雨老师的走出,并不是否定这种书斋学问,但是,中国这样的学问家太多了,需要出现像余秋雨老师一般的学者,到原始的知识现场,给中国文化研究注入一种新的活力。
余秋雨老师出走得早了一点,许多人便不习惯,原有学术生态受到冲击,于是议论纷纷,但是,并不奇怪。
正是因为接触了知识现场,余秋雨老师感受到了蓬勃的自然和文化真实气息,形成文字以后,便与大众对原创的知识渴望产生吻合部位,余秋雨老师的文章,成为社会文化“圣经”。余秋雨老师又将自己的考察思想广为传播,让文化走向大众,走向应该走向的地方。文化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
沙龙式的学者,又不习惯,于是,同样议论纷纷,但是,同样并不奇怪。
余秋雨老师的一步,对于中国知识界而言,是一件幸事,而他走出了这一步,指引了方向,必将会有更多的人跟上去。
|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