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作者:李 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小品文,语言自然清新,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愉惨恻”的情思。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画线的词语。(略)
(2)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释义。(略)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理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为以“喜”衬“悲”。
三、探究发现
学习本文,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因思念亲人而悲,探究文中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课文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怀念亡妻的文字同上文联系是否紧密?
(一)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
1.画出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句,概括其表达方式的不同。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教师点拨:归有光的母亲17岁成婚,归有光8岁时,母亲为节育而吞食生海螺,结果中毒不治而亡。早婚、多子、早逝,这是归母的人生三部曲。根据文中的时间来推算,归有光的妻子同样也是早婚、早逝。这正是封建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因此,文中作者表达的对母亲和妻子的追思与悲痛就不难理解。
(二)叙写亲情,何以感人?补记文字同上文有没有割裂感?
1.文章主要是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亲情。爱妻向作者“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述诸小妹语”的神情;老妪的回忆……这些细节构成了回忆的主体内容,令读者身临其境,真切而动人。这正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寓情于事,事细而情深。
2.补记的文字同上文没有割裂感,因为:(1)文章的灵魂是“亲情”,它贯穿全篇,将对三位亲人的追忆融为一体;(2)在选材和写法上同上文高度一致,巧用细节描写,寓情于事,寓情于物,使前后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在选入课本时删去,现在我们把它补充出来: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读后思考:将作者对蜀清和诸葛亮的评价与本文内容联系起来,看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在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的明代社会,作者将蜀清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民主思想。同时,从文中对母亲和亡妻的深沉怀念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