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作者:周 鹏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教读课文。该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作品、品味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作者借九个寓言联类引申、洞烛世相,语言俏皮隐晦、富有辩证性。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运用比较阅读切入教学可谓最佳导学方式。九个寓言分为三类: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进一步的推演、将故事原貌改头换面。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脉络、提炼主要观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关键语句,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提高公开发言与倾听等口语交际技能。
  教学流程
  
  一、定向
  目标不明,犹如盲人骑瞎马,常会事倍功半。确定课堂学习目标要因人而异,考虑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与学生的学习水平。本课可结合单元说明“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从标题看,本文属读后感。“读”表明文章体裁,“《伊索寓言》”表明读的内容。
  【呈示课件】《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当时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其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篇幅短小、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是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二、导学
  (一)赏析课文第11段(“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面对世界经典《伊索寓言》,作者不顶礼膜拜、全盘接受,而是积极与作者对话,深入思考,书写感悟。作者读《伊索寓言》悟出了什么?我们读《伊索寓言》及课文又能悟出什么?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研讨阅读。
  寓言常分为故事与寓意两部分,故事好比寓言的身体、寓意好比灵魂。第1段叙述故事,第2段明确点出寓意,寓意是寓言中作者点明的哲理,或是我们读出来的哲理感悟。
  试从如下角度对“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作比较阅读: (见表一)
  (二)自学课文第4段、第9段(“蝙蝠的故事”与“牛跟蛙的故事”)
  1.第82页练习一。
  2.“蝙蝠的故事”与“牛跟蛙的故事”属“将故事原貌改头换面”类。
  3.组织学生按座位分成两组,一组学习“蝙蝠的故事”,另一组学习“牛跟蛙的故事”。
  学习程序:
  ①独自研读: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相关语段,并从故事名称、《伊索寓言》的故事、课文的故事、《伊索寓言》的寓意、课文的寓意、作者的表达意图、“我”的感悟等方面探究,记下感悟与疑惑。(见表二)
  ②小组学习:前后桌4人组成小组,推举1名组长、1名成果报告人,交流研讨各自的成果与疑惑。
  ③交流讨论:同排的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大组,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每小组至少发表1个学习成果。
  ④成果展示:学习大组推举成立专家答辩组(1名组长、1名主成果报告人、1名副成果报告人、4名资料整理员),负责解答同学或老师的相关提问,每组至少发表1个学习成果。
  4.组织学生研读、交流,巡回点拨。
  《伊索寓言》中“蝙蝠的故事”寓意是“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而课文则是讽刺趋炎附势、毫无原则的投机者,他们犹如墙头草,哪边得势就到哪边。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宜从分析“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及其后的语句入手。蝙蝠冒充同类以保命,人更爱在不同的场合使出不同的资本来炫耀自己、傲视别人。
  《伊索寓言》中“牛跟蛙的故事”的寓意是“渺小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伟大相比”。课文沿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寓意。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宜从分析“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等语句入手,作者讽刺了那些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的掩耳盗铃者。
  (三)研读课文第1-3段、第13段
  课文共13段,前3段为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起;第4—12段为第二部分,表达读《伊索寓言》九个寓言的感悟;第13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阅读第一部分(第1—3段),思考:
  1.“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一句中“这些”指什么?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两个感想:一是对两种人两种态度的感想,一是对人们慕古行为的感想。大人喜欢、容忍小辈而厌恶、嫉妒后生,近三十岁的女人还肯夸十八九岁女孩的相貌而不留情面地批判二十三四岁的女子,小孩讨大人喜欢而时常与大孩子冲突。结合“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等语句分析,探讨年辈资格的道理:今人思慕古代、大人喜欢小孩的真正意图是乘机卖老。
  2.为何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联系前两段——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剖析人类的卖老现象——解读第三段,不难理解“三重安慰”皆讽刺。“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是说成人远比小孩狡诈;“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是说今人远比古人奸诈;“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是说今人对狡诈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者用揶揄的笔调勾画了“我们”的病态心理:“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阅读第三部分(13段),如何理解“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这句话?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一样公平清楚,不妨让孩子读读。当今人事复杂、是非不清、善恶难辨。淳朴幼稚只会上当受骗、处处碰壁,因此,人们头脑要复杂一点,谋得与狼共舞的生存智慧与本领;作者还呼吁成年人要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存与成长空间。
  (四)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借赏析《伊索寓言》,揭露和批判人事的各种伪善现象,告诫读者身处人事复杂的现代,必须谋得与狼共舞的生存智慧与本领,否则只会碰壁上当。
  (五)课外延伸
  1.第82页练习二、四。(必做)
  2.阅读小说《围城》与《写在人生边上》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论文人》等散文,体会作者幽默、睿智的文风。(选做)
  3.搜集与钱钟书相关的轶闻趣事,学习钱先生的做人之道。(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