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古代人名、字、号、谥号面面观

作者:金荷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决定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内容是高中阶段中后期学习的重点。本设计侧重从这个角度进行挖掘,力求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对有关作家作品知识进行整合,在梳理探究中巩固知识,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2.在品味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的用字中,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进一步领会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提高道德修养。
  
  内容及步骤
  
  一、学生梳理课本所提示的内容,初步了解古代人姓名、称谓的常见规律。
  二、学生对古人的名、字、号、谥号进行拓展探究。
  (一)具体要求
  1.把课内外学过的古代诗文作者的身份及名、字、号、谥号写下来并进行梳理、分析、诠释。
  2.把名、字、号之间有联系的人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出来,并加以归类。
  3.分析谥号与庙号、年号的区别。
  (二)实施建议
  1.组成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分组形式及任务分配,由全班商定。
  2.小组内部再进行责任分工,分工依据由组内成员商定。
  3.查阅、搜集资料范围:课内外所读文本与其他资料相结合。
  (三)活动时间
  课前准备:根据分工情况自行安排时间;课堂展示总结:2课时。
  三、小组展示梳理探究成果。
  四、师生总结归纳,共同梳理相关知识。
  名,古人出生3个月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别头发的簪子)礼,表示已经成人,应该受到尊重,于是再由父母或祖父母另起一个称呼,这就是“字”;名与字,大多互为表里,故又称“字”为“表字”。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
  1.意义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
  韩愈——字退之。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
  “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类似的还有欧阳修、贺知章、陆游、马致远、李渔等。
  2.与对其影响较大的地方有关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阳的香山。
  ……
  (三)谥号的渊源及发展
  1.“谥号”,又称“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谥号常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用于表扬,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闻周达曰“昭”。
  (2)用于批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悯),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赵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忠武)、岳飞(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这叫“赠谥”或“追谥”,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谥号“忠介”)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2.“私谥”。谥号的含义后来有所发展,除了朝廷给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亲友也会根据其生前情况赠一个谥号,这叫“私谥”。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世称“靖节先生”,称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谥号与庙号、年号
  唐代以前,对已殁的国君,多称谥号,如梁惠王(名罃)、齐桓公(姜小白)、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唐代以后则多称庙号。庙号兴起于汉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曰“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唐以后也有庙号、谥号兼称的,如唐玄宗(庙号)李隆基,亦称唐明皇(谥号“明”)。庙号后来渐趋泛滥,不管有无公德,几乎无帝不“宗”了。
  年号,是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称此为“改元”。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有过十几个年号,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到离位或去世,只用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因此人们一般不称他们的谥号、庙号,而习惯用其年号代称。如,朱洪武(年号),即指明太祖(庙号)朱元璋;康熙帝(年号),即指清圣祖(庙号)爱新觉罗·玄烨。同样,雍正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五、迁移体验。
  名、字、号、谥号是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其中选“字”择“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如梁启超,字卓如,其号“饮冰室主人”出自《庄子》的典故:“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鲁迅,名樟寿、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同学们想给自己起一个字或号吗?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或翻阅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参考文献:
  1.李群《新世纪中学语文全书(知识卷)》,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