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作者:石 英
将文中细致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应该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课堂上我们要紧扣作品,真正吃透作品,把作品所提供的人物、情节及其他相关内容化为教师娴熟而又饱含真情的展示。教师的教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从情入手,才能体会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一面。一个高明的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情感因素,找到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触发点,以确定情感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角色的投入。在情感教学中,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能调动感情的人,他要有把某种激情带给学生的愿望。这样,他才可能将文章的底蕴揭示出来,才可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形成和谐的情感交流。在知识内容与思想感情的交流中,情感教学才能渐入佳境。
2.教学语言的组织。一个善于进行情感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口才。他的教学用语应该活泼流畅,善于变化,应讲究抑扬顿挫。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才更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回响。
3.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训练学生进行吟诵、推敲、揣摩等多层次的信息加工处理,要让学生置身其中“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达到情感教学的目标。
4.讲究理解迁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尽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形象与形象联系起来。学生的想象一旦同教材的意境水乳交融,便会受到熏陶感染。
二、情感教学的几种策略
1.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真实的情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他们的已有体验,从而引导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场景去观察、体会和感受,让他们在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想象,从而加深对作品含义的理解。这个问题情境是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
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为领悟作者的匠心,可提出:“最后一课”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反复出现是否有累赘之嫌?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也能使他们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2.烘托一种浓烈气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声像、图画资料,营造一种浓烈的气氛,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激发起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带着这种情感来接受与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作品内容。
《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精心描绘了几幅涨潮前后的壮丽图景。这篇散文对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容易理解一些;但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大海那种雄奇壮丽、蓬勃向上的精神,从而感受人生不倦的追求与奋发不息的意志,就显得有些难度了。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上课时先播放一段贝多芬《命远交响曲》的乐章,再配上画有大海的图画,这样学生仿佛置身在壮阔的大海之上,他们的情感在这种浓烈的氛围中受到激发,而与教材、与作者的感情相通,便会产生共鸣。
3.提挈一个突破点。每篇成功的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艺术表现手法,就应该在这些紧要处下工夫。要让学生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及思想要点,把紧要处的词语或句段放在特定的环境里来领悟品味。
《孔乙己》的第九自然段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紧要性的话自成段落,构成了文章结构上的一个关键点,把小说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抓住这一句话,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深深的震动,作者是在深刻揭示这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落魄读书人,是被世人当作笑料而最终消失在人们讥笑中的“多余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在这里有着鲜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