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古人的床只是用来坐的吗?

作者:杨海健




  床作为一种家用器具,人人都十分熟悉,然而在古代诗文中,其含义却远比今天复杂。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详加区分,否则就会理解片面,直接影响对诗文内容的正确理解。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在为课文《孔雀东南飞》“槌床”一词作注时写道:“用拳头敲着坐具。在古代,坐具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个人。”这里将“床”注为“坐具”是正确的,是符合诗歌原意的,但又进一步解释说“在古代,坐具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个人”,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古人的“床”同今人的“床”不同,这是针对今人习惯称睡觉的卧具为“床”而发的。然而如此强调却极容易造成误解,那就是古人称坐具为“床”,而今人才称卧具为“床”,似乎古今截然不同。如此理解当然不符合古代实际,有以偏代全之嫌。
  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云:“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枰,平也,以板作之,其体平正也。”清代王启原为其作注云:“枰有二义,一曰棋枰,方言,所以投博谓之枰是也;一即谓独坐床,此与床相次,当指小床,上当有‘亦曰’二字,连上为一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床,安身之几坐者。”清代段玉裁作注云:“铉本作‘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床之制略同几而庳于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床制同几,故有足有桄。床可坐,故凥下曰,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引《孝经》‘仲尼凥’而释之曰,谓‘闲居如此’。按:得几而止者,谓得床而止也,‘仲尼凥’者,谓坐于床也。上文曰,凭,依几也,乃谓手所冯之几。汉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此皆古人坐于床,而又不似今人垂足而坐之证也。床亦可卧,古人之卧,隐几而已,床前有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孟子》曰:‘舜在床琴’,盖《尚书》佚篇语也,而古坐于床可见,琴必在几,则床前有几亦可见。然则古人之卧,无横陈者乎?曰:有之。《弟子职》曰:‘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疋何止。’《内则》曰:‘父母舅姑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论语》曰:‘寝不尸’。《左传》:‘掘地,下冰而床焉,鲜食而寝。’皆是也。《内则》云:‘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谓晨兴时也,即以所衽为所坐也。”魏张揖《广雅》云:“栖,谓之床。”《周易正义》卷三云:“床者,人之所以安也。”
  综合以上诸家注释可知,在我国古代,床是一种用来承载人和物的器具,所谓“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对人来说,床是一种用来安身,使身体得到放松的家具,小的用于坐、卧,大的可以寝。段玉裁为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多方例证,同时又对坐与卧的含义、床与几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人的习惯。对古代诗文中“床”字的含义,要认真辨析,切不可一概而论。“床”作名词时,有以下主要义项:
  1.供人睡觉用的家具。例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郑玄笺曰:“男子生而卧于床,尊之也。”汉代牟融《理惑论》:“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唐代姚思廉《梁书》:“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唐代杜甫《新婚别》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由于床在古代作为睡觉用的家具来使用,是较为悠久而普遍的,所以在古代诗文中,也有许多同睡床相关的词语。比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王粲《从军诗》)“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阮籍《咏怀》)“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君一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耶?黄金屋自在书中,愿好为之。”(《聊斋志异》)“日月不照人床闼之内,日月有私也。”(龚自珍《论私》)
  2.指坐具。例如“(西王母)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汉武帝内传》)“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氏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杜甫《少年行》)“两省官上事日,宰相临焉。上事者,设床几面南而坐,判三道案。宰相别施一床,连上事官床,南,坐于西隅,谓之‘压角’。”(宋·王谠《唐语林》)“余二人入,使乃降床相迎,揖后,拱手再四,仍升床蟠膝而坐。余二人对床坐窗下,琳坐右侧胡床上。”(明·马愈《马氏日抄》)
  3.除了指人用于或坐或寝的家具外,安放其他器物的支架、几案等也可以称为床。例如:“瑠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徐陵《王台新咏序》)“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杜甫《白丝行》)“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杜牧《郡斋独酌》)“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李贺《后园凿井歌》)“湖云侵卧位,杉露滴茶床。”(唐·朱庆余《题任处士幽居》)
  4.某单一物体的底部也可以称为床。例如“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颜氏家训》)“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谓之朱砂床。”(《本草纲目》)
  在古代诗文中,除作名词外,“床”也作动词使用。如:“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左传》)这里的床,是安设、放置床的意思。“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王先谦《荀子集解》)这里的床,是指在床上睡觉。
  此外,床也可作量词用,当架、座、套、副讲。如“银涂漆屏风二十三床,又绿沈屏风一床,铜镜台一具。”(南朝宋·刘损《奏劾韦朗》)“二镇之间筑城,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武卫三百乘。弩一床给牛六头,武卫一乘给牛二头。”(唐·李延寿《北史》)“承平时,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直十缣,一床至直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陆游《老学庵笔记》)
  由以上罗列可见,“床”在古代诗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今天相比,有较大差别,所以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对于难懂字词,当勤于翻检,即便是常用词,也要格外留心,以免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