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说“海选”

作者:杨文全 程 婧 鲁科颖




  “海选”一词在2005年的夏天已然风靡全国,从各种商业的、政治的大小选举活动,到娱乐界的大型平民化的选秀节目,都离不开“海选”这个词的高频使用。这个词的流行和活跃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日渐浓厚的民主气息和一种可喜的社会风尚。
  实际上,“海选”是最近几年才成为汉语词汇家族的重要成员的。先来看几个例证:
  (1)江西省民政厅日前宣布,首次采取“海选”方式的江西省第四届村委会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人民日报》2000年5月9日)
  (2)此次选举是我国第一次在基层以海选方式进行民主选举,只要具有选民资格就可参加选举。(《长江日报》2000年6月15日)
  (3)颜仲平说,经过两次海选村官,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已大大增强,第一次海选,繁荣村七八百人的礼堂还坐不满,现在不仅坐满了,外面还人挤人。(《南方周末》2003年11月13日)
  所谓“海选”,就是“一种不提名候选人的直接选举,由投票人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文章对“海选”做了形象化的解释:
  (4)“海选”中的“海”字是“大”的意思,中国农民创造的“海选”就是村委会三年一届的“大选”……“海选”就是指直接由选民投票的选举方式。该词形容选举像大海中选东西一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村委会换届选举采取民主化程度较高的“海选”方式,没有内定候选人,村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根据选任条件、得票多少等,自己确定村委会组成人员候选名单。(《“海选”开创基层民主选举新模式》,中国新闻网2000年11月7日)
  “海”作“大”讲,很早就有了。《汉语大字典》援引《玉篇·水部》云:“海,大也。”并举《水浒全传》第三回:“鲁达在逃,行开个海捕急递的文书,各路追捉。”这里,“海捕”之“海”,就是“大”的意思。这种意义依然保留在“海碗”“海量”“夸海口”等词语中。“海选”的流行,大大激活了这一用法。
  在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村官”选举的种种描述中,“海选”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尊重民意的公开化、民主化的政治选举方式,而非仅仅在于它的规模庞大。由于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往往会形成投票者众多、选举规模巨大的盛况,所以从形式上说“海选”往往给人以规模庞大的感觉。
  但是,“海选”一词在流行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政治意味,而产生了更宽泛的意义和普适性的特征,因而能适用于非常广泛的领域。如:
  (5)首开国内大众参与海选新秀电视节目先河的湖南娱乐频道“超级女声”开始了2004年度的激烈竞争,10月2日开始初赛,目前已经有1600多名选手报名。(新华网2004年10月6日)
  (6)日前,“超级女声”被《新周刊》杂志新鲜出炉的“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评为了“创意TV秀大奖”,这也是国内众多海选选秀节目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节目。(《潇湘晨报》2004年8月18日)
  在这两例中,“海选”和政治界的正式选举是不一样的,在媒体或娱乐界举行的各种“海选”中,往往更加强调选手的人数异常庞大。“海选”自然具有了这样的意味和理念:整个选拔是从“百里”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比赛的残酷性由此可想而知。每个参赛者必须把握好十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出自己最完美和闪光的一面,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海选”进一步引申,又有“初选”的意义。任何大型选拔活动都是有程序的,而最开始的初选参与者往往人数众多。层层筛选之后,选手或竞争者人数才愈来愈少。经过第一次大规模的淘汰,才有资格在复试场上再战。这种“初试”或者“初选”,就被形象地称为“海选”。例如:
  (7)从所谓的“海选”以来,“2004快乐中国·超级女声”节目一步一步在朝最顶端、最吸引眼球的决赛“金字塔尖”走去,昨天深夜,这个“最高点”终于在湖南长沙被攻陷——三甲名次排定,来自南京赛区的冠军安又琪夺得了最终的胜利,笑到了最后。(龙虎网2004年9月23日)
  (8)在为期十天的“精选阶段”,本报每天将根据“海选阶段”市民的推荐,陆续推出若干个“最具魅力”参评单位,供读者推荐和评选。(《成都晚报》2004年9月21日)
  由上可知,“海选”一词经历了三个使用阶段:第一阶段,在中国农村“村官”的选举过程中,“海选”突出的是参与投票的人数多(被选的人数未必多);第二阶段,在媒体和娱乐界的各种选秀活动中,突出的是参与投票的人和参与选秀本身的人都多;第三阶段,在任何场合和任何大型选秀活动中,“海选”已成为整个选拔过程的第一道程序,因而成为“初选”或“初试”的代名词。
  在“海选”中,体现最多的理念是“平民化”和“民心所向”,我们可以认为:在新词汇的选择和流行中,体现最多的趋势也是“平民化”和“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