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中考语文的新亮点:探究性试题

作者:胡明权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一个难点。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容易操作难、教学容易评价难,所以难免被一些师生所忽视,有的干脆放弃不学。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设置探究性试题,有助于让师生在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学习。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探究性试题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古文、诗歌中也有所涉及;探究性试题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性试题在试卷中的分值也不断提高。
  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阅读、写作等做一些探究。根据提供材料的多少及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个材料的探究性试题
  
  1.预测趋势型
  依据已掌握的信息,对未知领域或事情的发展进行推测与分析。此类试题引导学生由因及果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例如2005年黄冈市中考卷第22题:
  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阅读文章《换票》)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两个打工者的性格特征:一个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一个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根据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可以预测:无论怎样交换环境,一个人的本性不变,结局也就不会改变。
  
  2.自拟试题型
  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自拟试题作答。此类试题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态度。如2005年包头市中考卷第15题:
  研读画线(阅读文章《爱的教育》)句子“你们肆无忌惮地欺负一个从不打扰你们的同学,嘲笑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打了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弱者,你们的行为是最卑鄙无耻的,实在是玷污了‘人’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字眼!一群胆小鬼。”
  试题要求以自己命题、自己回答的形式将探究结果呈现出来。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初步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以便在拟题时高屋建瓴,准确定位。其次要从细微处求突破,如可从语言、修辞、思想感情等方面拟题。
  
  3. 归纳提炼型
  依据提供的材料,归纳提炼出其中蕴涵的道理。此类试题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如2005年河源市中考卷第3题:
  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材料给你的启示。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鱼的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整舱的沙丁鱼中,放进几条鲇鱼。当船舱挤满沙丁鱼时,由于自身的惰性,它们会被活活地压死、闷死。而放入鲇鱼时,鲇鱼生性好动,它们不停地钻动,使沙丁鱼因怕受攻击而拼命游动,这激发了沙丁鱼机体的活力,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鲇鱼效应”。鲇鱼效应启示我们: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筛选出关键的信息,如“怕受攻击而拼命游动”“激发了沙丁鱼机体的活力”;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生活实际。启示为: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和活力。(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在于运动,怠惰失去活力。)
  
  二、多个材料的探究性试题
  
  1.分析材料的同一性
  提供不同的材料,但观点是一致的,只要读懂其中的一则,就能概括出结论。此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及概括能力。如2005年桂林市中考卷第5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②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辞不达意的情况。
  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现象:轻视母语,因此,解答时只要突出母语的重要性即可。
  
  2.分析材料的区别
  提供的材料是相反的两个现象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解答时需要学生求同存异。如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第28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说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不同。
   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饭嚼烂,再喂进孩子嘴里。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看到祖母端着碗追着孙子喂饭的情景。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说了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而对孩子吃饭的吃相却毫不在意:咂嘴喝汤;满嘴含饭,边嚼边讲话;剔牙打嗝……都无关紧要。
   美国人:孩子从能拿动刀叉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饥是饱,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不过问。如果明明不饱,为了贪玩而挨饿,也是活该。却注重孩子的吃相,吃饭时很讲究规矩:吃东西嘴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端起盘子放在嘴边,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刀叉有响动,就必须向父母道歉。
  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这两则材料(都围绕“吃饭”问题展开)接着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际反映了两国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念上的差异),然后从这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参考答案:①美国人注重孩子的吃相和规矩;中国人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吃什么、有没有吃饱);②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什么都管,因而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依赖。
  
  3.就材料灵活表达观点
  提供多个材料,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05年黑龙江省第22题:
  (阅读文章《华语情结》)请你任意组合至少两则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思考,谈谈你对母语现状的认识。相关链接(五则材料,略)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选好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则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最后对现状进行分析,做到说理透彻、语言流畅。
  
  4.就材料解释词语含义
  提供多个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材料,作出准确的解释。此类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如2005年常州市中考卷第7题:
  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观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今年4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为“政治的整容”。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说出“政治的整容”的含义。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的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解答这道题目时,首先要理解“整容”的本义,然后仔细阅读4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这4则材料说明了“政治整容”的含义: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日本掩盖侵华罪行,材料三说明了日本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材料四说明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日本谋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考答案: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一定会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探究性学习,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那么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