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

作者:郑国民 尹逊才




  编者按: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改革初期,理念的认识和学习最为重要,到了现在,操作层面的困惑和困难越来越多,正如很多老师所说的,“这样做了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努力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应该成为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小组讨论、多媒体的过度使用等,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问题凸显了目前课程改革中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方面的严重缺失,下面着重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现象。
  在观摩或评课的时候,有些人常用是否有小组讨论来衡量一节课是否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的课堂就不是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应该注意。
  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合作,而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虽然也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言谈举止还都是命令式的,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即使完全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很难说落实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采取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还让他们合作完成。现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为了体现合作而合作或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课上,这样的现象更为常见。笔者认为,这与目前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有关。为了落实、体现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有人把小组讨论与合作画等号,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因此,课堂上不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教师也组织小组讨论。
  第二,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能多向度地理解。如果讨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讨论的重要价值是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面面相觑。实际上,教师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难免仓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稍微停顿一下,学生必然会积极思考。如果紧跟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会给学生增加干扰因素。另外,适当采用一些策略也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并写下要点。每位学生的思考深入了,讨论的效果就会提高,讨论就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四,小组讨论应该避免各自的独白,进行真正的对话。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各讲各的,等到每人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小组讨论需要展示每个学生的观点,但是还需要在观点的相互碰撞、启发的过程中生成更新的认识,也就是说小组讨论的结果不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质疑、论辩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和深入。这就要求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不同之处,要分析原因,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只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指导,讨论效果就会更明显一些。
  第五,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精英”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每次小组讨论大多是两三位“声音大”的学生发言,其他同学基本是“看客”,实际上也往往是这几位“声音大”的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偶尔发言的“看客”即使想要表达,也很难插话。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的义务,要给没有发言的同学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有意识地征询别人的意见。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位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都必须控制发言时间。如果每人在发言时都遵守时间规定,就很少会出现少数人控制讨论或相互争抢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体现。实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应该在小组讨论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有时,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是学生仍然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地深入和展开,这时可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到规定时间,教师也应该及时结束讨论。对教师来说,越是那些以自己讲解为主的课堂越容易控制时间;与此相反,给学生活动越多的课堂,教师越难以把握节奏和时间,因为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明显增加。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尊重实际,勉强执行课前的安排,那明显违背了教学规律。而这种情况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愿承认错误的心态在作怪,有些教师会觉得学生打乱课堂节奏有损自己的威信。
  第六,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小组讨论或者几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活动,需要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要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例如,小组讨论时要有人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整理小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任务需要事先明确,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每项任务都很重要,所以小组成员既要分工也要合作,特别是新成立的小组,成员之间更需要磨合。另外,分工宜采取轮换的方法,以保证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锻炼。
  第七,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非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每个小组提炼和概括好各自的观点。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目前这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会发表小组讨论的成果,有的只是重复小组成员所说的话,有的仅仅是小组代表自己观点的展示。另外,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
  应该承认,目前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因为改革就是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的。理念不等于现实,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另外,在改革的初期,教师关注或模仿的往往是形式,而对改革的内涵和价值很难真正理解。这可能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教师所说的“原来‘满堂灌’不对,后来‘满堂问’不对,现在‘满堂转’还不对,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革不出现问题是很难的,及时地解决问题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