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见仁见智:古诗鉴赏教学的个性化

作者:蒋 平 李玉山




   实录一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是落实了《氓》一诗的词语与句子,二是粗略地探讨了这首诗的情节和叙述视角。诗的大致线索是恋爱→婚变→决绝(引导学生依此线索来背诵《氓》),还有另外的线索吗?
  生:情感线索。具体是:热情、幸福→沉痛、怨愤→悲愤、刚烈。
  师:主人公处在什么情境中?
  生:在被休的归途之中。课文中的诗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可以说明。
  师:这一视角显然比单独写主人公在婆家的情况或者被休后在娘家的反省回忆要好,容量要大,道理在哪儿?我认为诗人注重写人的心理活动,如痛苦、幸福、怨愤等,它使诗的内容更丰富。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幻灯片总结:视角新颖,有利于增加诗的容量,将回忆与想象自然结合起来,同时又穿插了路上所见景物的描写。)
  生:诗人写主人公在路上的情感比写在婆家或者在娘家的情感更加丰富,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丈夫的失望使她想逃离婆家,但是又害怕到了娘家以后,兄弟会嘲笑她。
  师:这位同学把握得比较到位,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主人公的情绪比较激动,与一般的女性不同。
  师:写女主人公在途中的视角好在哪儿?大家还可再深入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把淇水与女主人公的婚姻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很好。“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师:这样很自然地把“淇水”作为从初恋到终弃之后的见证凸显出来。有道理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没有了,我们就来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生:坚强,从“三岁食贫”中可以看出来,她生活得这样艰苦仍然很贤惠,说明她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师:她任劳任怨,她幸福吗?我觉得她挺看得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倘若被休弃大多会自怨自艾,她这样想,说明她还有活下去的愿望和信心。诗中哪个意象给了她启发?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觉得这个女子在婚前很单纯、很热情,被休后又显得很刚强、很豁达。在生活中她也是一个很勤劳、很勇敢的人。
  师: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形象。
  生:我觉得好,敢爱敢恨,该断则断。
  生:很多人觉得她非常可怜,但是我认为这不幸的婚姻使她变得更加成熟,懂得更多道理。
  生:我觉得这个女子的思想比较现代,很多古代女性都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想法,而她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到位,把勤劳、温柔、坚强等一些关键词都说出来了。《氓》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运用心理描写,在回忆中夹杂想象和对比。
  师:具体来看有哪些对比?
  生:女主人公丈夫结婚前后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婚前的态度很好——“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婚后的态度却很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对比,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
  师:很可贵,说出了两点。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也是对比,婚前的幸福与婚后的自伤之情,再到后来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形成了对比。
  生:我觉得诗中不仅有男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态度的对比,还有同一时期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表现的对比。
  生:女主人公地位的变化也构成了对比。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既看到了局部的对比,又看到了整体的对比,思考比较全面,值得肯定。我大体梳理了一下这首诗所用的对比,请看幻灯片:
  (1)“士之耽兮”与“女之耽兮”的对比,“女也不爽”与“士也罔极”的对比。
  (2)男主人公前后态度的对比。“蚩”与后来的“暴”的对比,一敦厚,一凶暴。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委屈。
  (4)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暗示着爱情由盛而衰。
  师: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诗中的比兴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氓》中运用比、兴的诗句有哪些?请找出并简述其含义。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手法是“比”,比喻女子貌美,初婚生活美满。
  师:这一句是不是“兴”?
  生:先言“桑”,再引起所吟咏之辞,引发了下文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可见也是“兴”。
  生:“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句,既用了“兴”,也用了“比”,比喻女子不可被爱情所迷,否则就会像斑鸠吃桑葚过了头,醉了;这一句还能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一句,所以又是“兴”。
  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结合在一起,以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又比喻婚后生活的凄凉。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还有吗?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淇水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也有个边,然而“我”这个女人啊,为什么被休弃后有无限痛苦呢?以此来说明“我”的痛苦无边无际。
  ……
  师:这样看来,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手法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的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不道破”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征正是通过比兴手法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结合而形成的。同学们可以从李泽厚先生的话里得到启发,再联系刚才学习的诗句,加深对我国文学美学特点的认识。
  师:上一节课,我们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告诫天下姑娘“无与士耽”。
  生:我觉得是在写痴情女子负心郎。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道理的,也可看成是“诗旨”,我找了一些文献资料,请大家比照着看,可扩大我们探究的视野:
  (1)《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2)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方玉润《诗经原始》:《氓》为弃妇作也。观其以氓直起,亦某甲某乙无知之人耳,特其事述之足以为戒,故见诸歌咏,将以为世劝焉。
  师:同学们认为方玉润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有。我们没有他想得那么深。
  师:看来他的观点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其他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
  师:让我们来说说这首诗妙在哪里。
  生:构思新巧。
  生:从多方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生:采用比兴手法。
  生:心理活动描写真切感人。
  生:语言运用富有概括性,又生动形象。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一个“劳”字概括了她在婆家的生活特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的“咥”字,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生:有许多成语,如“载笑载言”“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可供我们积累,文化味浓。
  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对诗的艺术手法的鉴赏和构思特点的品味;第二,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可能有多个方面,大家可相互比照;第三,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去赏析。
  (蒋平)
  
   实录二
  
  第一课时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