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

作者:黄厚江




  编者按:2006年第1期我们刊发了三篇文章,讨论课堂上应该由教师设问,还是应该由学生提问。本期一些老师做出了积极回应,黄厚江老师认为应该弄清为谁而问,应抓住提问的根本目的;邓彤老师认为谁提问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的质量和作用;冯永忠老师则认为应该关注提问以后课堂上的生成和预设。这三位老师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新的启发: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谁来问不重要,重要的是问什么、怎么问。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欢迎来稿。
  
  讨论阅读教学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无疑是有价值的。不过,我们觉得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却是为学生的学习而问,那就很有意义。我们认为:只要是立足于学生的学而问,不管由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
  
  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思考文本。因此,阅读教学的问题应该从学生中来,从文本中来,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那些脱离文本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价值,讨论得也很热烈,但无论是由谁提出来的,就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来说,其实却没有什么意义。一位教师教《劝学》,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什么荀子只重视‘学’而不重视‘思’呢?孔子在《论语》中不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吗?”教师于是就带领学生围绕“思”和“学”的关系展开讨论,最后的结论是“‘思’和‘学’两者不可偏废,弄不清荀子为什么要轻视‘思’而重视‘学’”。另一位教师教学《劝学》则自己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1)课文标题下的作者,有的教科书注为‘荀子’,而有的教科书注为‘《荀子》’,哪一种标注更准确?(2)后人对《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提出了质疑,认为‘蛇鳝’不会作穴,而螃蟹擅长作穴。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3)荀子主张‘性本恶’,而《三字经》却说‘人之初,性本善’,你认为哪种说法有道理?”我们觉得,无论是前者的学生提问还是后者的教师设问,都把问题引向了文本之外。荀子所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思”和《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思”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教学《劝学》这篇文言文是不是应该把第二位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为全文探究的重点,也很值得讨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果不把学生引进文本,就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背道而驰。
  
  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够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二是梳理问题,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保留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三是解决问题,即通过独立的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又必须植根于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总是学生被动地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针对别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教师抱怨,读了那么多的文章,上了那么多的阅读课,做了那么多的阅读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难以提高。应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问题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阅读中,尤其是在初步阅读中,学生产生的问题常常是杂乱的。如果就针对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很可能会走进阅读的死胡同,因此要对问题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一位教师教《离别的礼物》时,学生提出“小说中‘我’的妈妈到哪里去了”的问题,于是教师带着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想象,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场面很是热闹,却把小说的阅读欣赏丢在了一边。
  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题,然后不加筛选、不加整合地把问题又分到小组中由学生自己解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评价;有些教师或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或根据教学参考书,或根据一些以应试为目的的练习资料,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完全把解决问题的目的定位在理解或剖析文本上。这样做,看上去教师也在循循诱导,也在指导学习方法,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甚至有严重的负作用,最好的效果也不过是对文本的理解比较透彻而已。而形式化的分组合作、简单化的多元解读,则是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通病。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遵循阅读基本规律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要着力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