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争”辨

作者:张振羽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这样一个句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如何解释,学者们还存在分歧。有的译注本把它解释为“怎”,如侯健、吕智敏的《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陈祖美的《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也这样解释。有的译注本把“争”解释为“争相”“竞相”,如郑孟彤编著的《李清照词赏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等。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个更切合原意呢?
  “争”有“竞争”“竞相”义,此常训。大约在隋唐时,“争”有了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怎”“怎么”。“争”是“怎”的前身,疑问代词“怎”产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单用的例子。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宋人词作中,疑问代词有的词人用“争”,有的用“怎”,还有的词人“争”“怎”混用。在李清照现存词集《漱玉词》的诸多辑本中,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可信从的辑本之一。据我们考察,它所收的47首李清照词及断句中,除“争渡,争渡”这两次以外,“争”字另出现3次,均为“争相”“竞相”义,即: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落日熔金))
  (2)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长寿乐》(微寒应候))
  (3)几日不来楼上望,粉红香白已争妍。(断句)
  需用疑问代词的地方,李清照词都用“怎”而不用“争”。“怎”字凡三见,都出现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在李清照词中,疑问代词只用“怎”而不用“争”,二者在使用上是区分得很清楚的,单单只有“争渡”一处混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有人把“争渡”解作“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看似可通,可是这种解释却割裂了“争渡”与“惊起”语意上的联系:焦急地连声询问怎么办与鸥鹭惊飞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语意联系呢?何况,这种解释也显得李清照词在用词上缺乏应有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遣词用字之妙只有仔细玩味才能感受得到。女词人和她的亲朋宴饮溪亭,兴尽方才回舟。此时天色已晚,偏偏又“误入藕花深处”,情急之下,他们只好拚命划船,希望把船从荷花深处划出去。正是由于“争渡”时的喧闹,才把停栖在沙滩上的鸥鹭惊飞了。这首词的前四句,女词人一直在用平和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叙述一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文势似乎有点平淡,但“争”这个动感极强的动词的运用,打破了先前的沉闷,使整首词顿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而且,一连两个“争渡”,更是把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焦灼心情充分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动词“争”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眼睛”,它的使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把“争”解释为“怎”,怎么能收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词人的用词习惯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把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解释成“怎”都是不妥的,还是以解作“争相”“竞相”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