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我有一个梦想》的两条建议

作者:唐国光




  《我有一个梦想》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它词句华丽,语言典雅,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极强的感染力。译者在翻译时充分注意了原作的语言风格,但也因此忽略了演讲词语言口语化的要求,某些地方措词不够浅近。例如:
  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此处“它之到来”的“之”宜改为“的”。“之”作助词时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一种用法现代汉语沿袭较多,如“光荣之家”“三天之后”等。第二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颇为少见,“它之到来”的“之”就属于这种用法。“之”在此处出现,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文言色彩较重,有些不伦不类。若变“之”为“的”,“它的到来”这一偏正短语充当句子主语,结构了然,读来上口,听着明白。
  除此以外,“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中的“安之若素”,有的教材作了注释:“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看注释,该词应是褒义,看上下文,此词明显是贬义,而此处又不是褒词贬用的语境,这实在令人费解。《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对该词的解释是:“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也安之若素”用的即是此义。教材应补充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