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汗”语的挑战

作者:娄同森




  当今出现了一种新的话语系统——“汗”语,拥有与正规话语系统截然不同的特点。这种个性鲜明的话语体系肯定会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进而影响学生正常的语文学习。“汗”语来势凶猛,且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一、来势凶猛的“汗”语
  
  首先提出“‘汗’语”这一名词的是《新周刊》杂志。2005年8月15日第209期《新周刊》作了一个大专题:《“汗”语言拍案惊奇》,系统地对现在“简陋但生机勃勃”的“汗”语言做了一个系统且幽默的介绍和剖析。
  “汗”语是由汉语转变而成的让我们“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一种后现代话语,它的许多词语来自网络、方言、外语,还包含很多图片符号。专题作者之一胡赳赳认为:键盘文化是“汗”语的孵化器,所谓“键盘文化”是指由电脑、手机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生成的文化新品种;娱乐综艺是“汗”语跑马场,“汗”语在这个场子里面不仅可以毫无顾忌地撒丫子乱跑,还能够由此锻炼得更加朝气蓬勃;生活方式是“汗”语催化剂,与其说“汗”语是一种语言,不如说它是进入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生活形态的口令,它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滋养下不断生长。
  “汗”语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在语法学上属于一种“社会方言”,所谓“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汗”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它的创立者和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伪年轻人(拥有年轻人心态的非年轻人)。专题另一位作者侯虹斌认为:现在网络和各种电子媒介流行,孩子对信息的占有已成优势,他们比父母更有想法、更有主张,其他人被迫向他们看齐,生怕落伍。他们已经具有某种对社会话语权的渴望,却羽翼未丰,所以,他们建构了一个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汗”语的优点在于:(1)词汇很活泼,很生动,富有幽默感;(2)“汗”语词汇的产生凝聚了创作者的非凡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正是我们所缺少的;(3)“汗”语引入的一些最新的方言或者外语丰富了我们现有语言的内容。其缺点在于:(1)一些谐音词语容易让学生写错别字;(2)影响学生语言的规范化;(3)一些内容不健康的词语容易污染学生的思想。
  
  二、语文教学应对“汗”语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对“汗”语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只有如此,教师才有底气和能力让学生也有正确的认识。不论“汗”语怎样奇、怎样怪,说到底也是来源于汉语,它只不过是汉语发展和分化的必然结果。教师可以和学生通过各种有趣且有意义的方式,一起系统地了解“汗”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分析“汗”语的形成、发展及优劣;也可以让学生对现有的“汗”语典型词汇进行研究,分析“汗”语是通过怎样一种“语法规则”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很多“汗”语新词汇,例如“玉米”(“超级女声”李宇春的歌迷)、“B4”(鄙视)、“顶”(支持)、“羡慕ING”(动词加英语现在进行时后缀,表示一直处于羡慕中)等看似荒诞的词语背后其实都包含了创造者的无限想象力和联想力,我们的教师就是要把这背后的能量挖掘出来,用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且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和日常生活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训练,让学生体验“汗”语的优缺点……只要开动脑筋,我们的教师一定能够设计出很多有效的方式,使学生正确对待“汗”语。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学习的汉语,较之“汗”语,虽然表面上是刻板严肃的,但却是“汗”语的“母亲”,所有的“汗”语都是脱胎于这个伟大的、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母亲”。2005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老师认为:“汗”语从实质上说是“言语”,与“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对于“言语”的日新月异,“语言”必须保持相对保守和稳定,才能保护文化、传承经典。而所有的变化和所谓的“创新”,都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柯老师所说的“语言”指的就是汉语的语法系统及其规则。所以,只有学习好汉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汗”语,甚至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来创造积极的“汗”语新词汇。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体系。每个场合都有其约定俗成的“语言场”,在这个“语言场”里要按照默认的规则来挑选匹配的语言体系,否则就会受到规则的惩罚。在工作场合,需要用得体的工作语言来和同事交流;在外交场合,就得用严肃恰当的外交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在学习或者考试的场合,就应该用有利于学习和考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娱乐休闲的场合,“汗”语就有了用武之地了。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能够驾轻就熟、变化自如才是对语言真正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并且能够对语言进行创新。
  最后,语文教材要辩证地对待“汗”语。教材是学生学习我国语言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不论是哪一阶段的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主要是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如此,“汗”语理应被排斥在教材之外,教材的编写不能因学生爱什么就给什么,否则教学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无视学生的成长意愿,所以可以把“汗”语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在保证教材能够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保证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的同时,也不会忽略推动汉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汗”语潮流的出现、迅速传播和发展壮大是势不可挡的,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语文教师与其惊慌失措地围追堵截,不如顺其自然地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汗”语的挑战下占据有利地位,赢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胡赳赳《谁创造了“汗”语》,《新周刊》2005年209期。
  (2)侯虹斌《百年汉语三次流变》,同上。
  (3)柯汉琳《语言系统须保持相对保守稳定》,同上。
  (4)顾之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教育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