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也谈“黄叶地”与“黄花地”

作者:冉启斌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有一首很有名的词《苏幕遮·怀旧》,这首词的开头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后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莺莺与张生离别,其中“正宫·端正好”的开头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看得出“碧云天,黄花地”是沿用了《苏幕遮·怀旧》的词句,并有所改动。吴薇静《王实甫何故要将“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语文建设》2004年第9期)对这种改动作了分析,认为把“黄叶”改为“黄花”能够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黄花在古代有时专门用来指菊花,这可以衬托莺莺高洁的品行,另一方面,黄花具有女性意味,更适合表现莺莺面对离别时的愁苦之态。这样解释如果仅仅从作品本身来讲也许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们认为把“黄叶”改为“黄花”还有更基本、更客观的原因,那就是特定的词和曲对格律有不同的要求。
  我们知道,唐代以后的律诗、词和曲对格律的规定是相当严格的。不管是作诗、作词还是作曲,符合格律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格律包括押韵的规则和平仄的规则,著名语言学家、诗律研究家王力先生说:“(押韵和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可见律诗、词、曲必须符合平仄的规定。“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上声、去声两个声调。《苏幕遮》这一词牌开头两句的平仄要求是“仄平平,平仄仄”,前后两句在平仄上完全相对。(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范仲淹的词为“碧云天,黄叶地”,其中“黄”为平声,“叶”“地”均为仄声,这是与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相一致的。
  而《西厢记》的情况却与此不同。《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正宫·端正好”,其中“正宫”是作曲时的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正宫·端正好”开头的平仄要求是“仄平平,平平仄”。(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其中上句“仄平平”和《苏幕遮》一样,下句“平平仄”首尾两字也和《苏幕遮》一样,但中间一字要求用平声。“黄花地”的“花”为平声,与“正宫·端正好”的要求正好相符。如果仍然使用“叶”字,就会出现违反格律的情况。这种改动看起来虽然只是中间一个字的替换,但却是必须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词字的平仄,比诗字更为固定”,并且,“曲字的平仄比诗词更严”。可见词的平仄已经很严了,而曲的平仄比词更严。范仲淹用“叶”,王实甫用“花”,都与格律的要求有关。明代戏曲家王骥德对《西厢记》作过校注,他在“碧云天,黄花地”这一句下批注说:“范希文词:‘碧云天,黄叶地。’‘叶’字易‘花’字,平声从调耳。”(《集评校注西厢记》)这是说把“叶”字改为“花”字,是因为“花”字属于平声,能够符合这里对声调的要求。
  反过来,如果假定“叶”字在意义上比“花”字好,那么也不可能使用“叶”字,因为它会违背格律的要求。假定“花”字不属于平声而属于仄声,即使放在这里使意蕴更加丰富,也同样不可能用上去,这也是由于平仄限制的缘故。当然,从诗词意蕴上讲,用“花”可能更好,因为“黄花”具有灵动鲜活的色彩,更能够反衬出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凄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