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重新认识中小学作业的正负功能
  
  陈建华的《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探讨》,在准确理解作业内涵、探索新的作业形式的前提下,对中小学作业的功能做了重新阐释:在教育的转型期,我们既要认识作业的“正功能”,也要认识作业的“负功能”。作业的正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扩大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的负功能:过多或者形式单一的作业会使学生厌烦,产生心理负担;漠视学生充分休息的权利;容易引发学生的欺骗行为,助长学生的不良品德;作业“偏科”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馈时间长,教师不能很好地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学校家庭作业的特点
  
  贴近生活是当代美国家庭作业的突出特点。何京的《美国学校的家庭作业体现“三新”》介绍了美国学生家庭作业的特点:1.概念新——作业与学生的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它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些知识能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学习的动机意识就增强了。2.管理新——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1)要求学生们在校务日记上用三五句话概括每天所学到的东西,并在周末带回家,星期一交回,日记上要有家长签名。(2)每天早上,让学生们讲述放学后或周末的活动,教师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家庭作业的相关情况。(3)教师早上忙于例行事务时,会让学生们在各自的校务日记上详细地记下自己做过的事情,每星期交一次。3.成就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这种家庭作业,学生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因而,学习态度会更积极。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期)
  
  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评价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分组、指导、评价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师生。熊华国的《实施“合作学习”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之间,由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相结合。2.“个体责任、积极依赖、合作技巧、小组自治”的指导方法。个体责任就是每个人都对小组的学习负责,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全力以赴,要为组间竞争出力;积极依赖:每个学生只能得到一部分信息,必须依靠同伴才能得到其余的信息;合作技巧:仔细聆听、耐心等待、适时打断、利用幽默、感谢他人、低声讲话、称赞他人、提供例证、劝说他人等;小组自治:在求助教师之前先与同学商量。3.团体积分的评价措施。团体积分就是借助基础分统计出每一组的提高分,提高分是根据基础分得出来的,基础分是平常测试(三次以上)中的平均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测试分数超出基础分的部分就是为小组贡献的提高分。
  (《新课程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中学的SQ3R阅读法
  
  杨洪、周玉洁的《美国中学阅读教学一瞥》从五个方面对美国中学的阅读教学做了简单介绍,其中SQ3R阅读法独具特色。SQ3R阅读法是指阅读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浏览、设问、阅读、描述和回顾。1.浏览每个章节的主题、标题和副标题、各种图片、图表、曲线图或地图下的说明、评论性的话语或教师制定的学习指导、介绍性和总结性的段落、小结等。2.边浏览边提问题:把题目、标题和副标题改成问题;要求学生读完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后,读一下问题,思考一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这个问题说了些什么,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3.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每一章节开始或结束时回答问题;重新阅读各种图片或图表下的说明;注意所有画线的、斜体的或粗体的词或短语;对于难懂的段落放慢阅读速度;停下来重读不清楚的部分;一次只读一节,读完后用自己的话叙述。4.复述:就所读内容口头提出问题或用自己的话总结;用自己的话做笔记;在重要的地方画线。5.回顾:读完整个章节后,对学习要点提出问题;浏览读过的文章或笔记,重新熟悉一下要点,自己提问,合上书自己回答问题。最后做一张表格,把要点或主题句写在上面,根据表格上的内容,口头复述所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语文阅读不可撇开文本
  
  张建房的《当前教学中对人文性的误解》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由机械的语言操作转向了空洞的意义操作;无序拓展,模糊了学科界限;撇开文本,失去了语文味;突出了学生主体,却忽视了教师主体。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但语文不等于生活,生活更不等于语文。以往机械操作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脱离文本产生的背景。提倡人文性即关心人的生活,特别是关心当下的生活,但这决不可理解为可以脱离文本,脱离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用各种相关甚至不相关的音像、图画资料去填充课堂。语文不排斥这些媒介,但它有自己联系生活的方式;语文是通过言语进入生活的,是通过主体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来体验、感悟生活的,闲置言语感悟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七种实施模式
  
  万伟的《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介绍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七种模式。1.改造整合式。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要求,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综合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学生的主动性,将原先的班团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加以改造和有机整合,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之中。2.学科延伸式。以学科为基点延伸开去,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3.条块分割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进行条块分割,安排在不同的课时或者不同的年级,或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单列课时,剩余的课时再另做安排。4.系列专题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维度划分为几个大的专题,在这些大的专题下又形成一系列的小专题,整个活动围绕这些专题有序展开。5.自主课题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题,然后与其他同学形成一个课题组,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最后,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汇报,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6.记录本式。学生将个人感兴趣的内容摘抄记录,包括优美词句、读后感、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手工制作的感受等。7.项目引导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解决跨学科问题。它往往以某一项目的确立、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即围绕制作某一特定的产品来开展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崔允漷、汪贤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及问题》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对新课程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2.课程改革配套政策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配套政策的支持,现在课程政策滞后于课程活动事务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3.课程实施的相关社会问题。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在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存在竞争。所以,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