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宝玉“变态”为哪般?

作者:雷冬梅




  正在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在熟读成诵、闭目想象、自主鉴赏中,一个眉清目秀、英俊潇洒、温柔多情的宝玉正向我们徐徐走来。冷不防,一学生站起来:“我感觉宝玉并非英俊潇洒,而是一种变态!”
  如同平地起惊雷,教室里霎时沸腾起来。真是语出惊人!这体验未免太“特殊”了!但理智告诉我:这种不同的声音不能粗暴封杀,还是先倾听,再相机引导吧。
  师:为什么是一种变态,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宝玉的肖像完全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并非常人心中的英俊模样,比如浓眉大眼、高大威猛、英姿逼人等。大家不信再看这些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换装以后,“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这些描摹常用于女孩。如果我们对《红楼梦》一无所知,第一次感受这样的文字,恐怕都要以为它是在描写一位女子。(笑声四起,掌声继之。)
  师:非常感谢你实话实说,同学们也有这种感受吗?(“有”,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那么,宝玉第一次出场,他的外貌为什么会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呢?是曹雪芹先生的疏漏吗?
  生:因为宝玉那时很小,应该只有十几岁,自然不能把他写得高大威猛,具有阳刚之美。(不少人点头认可。)
  生:除年龄因素外,我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现代人看宝玉不一定“英俊潇洒”,但在古代他可能就是美男子。
  师:在古代,美男子是怎样的?
  生:我想应该有两类。一是书生类: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博学多才,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观,正是崇尚这类白面书生的美。二是勇士类:高大威猛,铁骨铮铮,赤胆忠心,行侠仗义,“怒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掌声雷动,同学们为他的机智敏捷叫好。)
  师:如此说来,宝玉应是第一类美男子形象了!但审美标准因时而异,也因人而异。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依我们看,宝玉不一定帅,但在这里,他是谁眼中的“白马王子”呢?(一阵窃窃私语,同学们恍然大悟。)
  生:文中描写的正是黛玉眼中的“宝玉”,因为黛玉冰清玉洁、孤傲不群,她眼中的美男子只能是眉清目秀、温柔多情的宝玉。如果将宝玉写成高大威猛、满脸络腮胡子的烈性男子,那林妹妹哪能一见钟情,顿生爱慕之心呢?
  师:黛玉对宝玉一见如故,文中有交待吗?(生齐读:“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如此说来,宝玉的“女性化”外貌合情合理,大家能说得更明白吗?
  生:合乎情节发展逻辑,正如焦大不可能爱上林黛玉一样,林黛玉也不会爱上高大威猛的帅男子,宝玉的形象吻合了林妹妹的审美趣味,为宝黛之恋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师:非常精彩!大师的形象描摹,往往寄托深远。同学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宝玉的外貌特征是环境同化的结果。当人们长期共处一室,就会不由自主地互相“模仿学习”,相貌上也就有“同向发展”的趋势。作者将宝玉外貌女性化,正突出了他从小被老太太疼爱,娇养惯了,“最喜在内帏厮混。”
  师:见解新颖,合乎生活常理!但宝玉为何“最喜在内帏厮混”?因为宝玉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生齐答)
  生:事实上,在宝玉生活的天地里,他所见到的男人,不是“国贼禄鬼”之流,就是聚赌嫖娼之辈,而那些女儿,天真烂漫,心地纯洁,宝玉自然与他们坐卧不避,嬉笑无邪,外貌同化应该是他打破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掌声响起)
  师:见识不凡,又是一种新思路!细读《红楼梦》,宝玉不只是外貌,而且在生活方式、性情品格方面都呈现出女性化的特点,这也许正是作者的独特构思。宝玉身为贾府家族利益的继承者,却不想入仕,不愿“经国济世”,这就是《西江月》所咏——“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师生齐读),所以他身为男儿,却甘愿“沉沦”于女儿国,这确实是一种叛逆。我还认为宝玉的外貌异化,不只是宝黛之恋的情节需要,不只是环境同化的结果,不只是叛逆个性的外化,还是病态社会的见证。在压抑沉闷的黑夜,在腐朽没落的封建末世,宝玉有如“中秋之月”,有如“春晓之花”,明艳清新、娇媚动人,这正是作者热情讴歌、寄予理想的新人!一言以蔽之,曹雪芹先生将宝玉的外貌异化,恰是一石数鸟!
  一个出乎意料的“困惑”,一路奇峰迭出的探寻,真让人神清气爽。尊重赢得精彩,课堂教学就是尊重凸显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尽管这一“困惑”打破了教学预设,但它所生成的集体智慧,它所带来的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却是如此鲜活灵动。